[发明专利]一种合金钢锻造用热处理冷却装置及其余热利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30829.5 | 申请日: | 2020-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423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肇庆中彩机电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9/00 | 分类号: | C21D9/00;C21D1/00;H02N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6500 广东省肇庆市封开***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合金钢 锻造 热处理 冷却 装置 及其 余热 利用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锻造冷却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合金钢锻造用热处理冷却装置,冷却池内部的蒸汽无法直接进入到外界而是充分与温差发电板相接触,也扩大了温差发电板与冷却池内部蒸汽的接触面积,合金材料与冷却液接触所产生的高温蒸汽与温差发电板相互接触后在温差发电板的两侧形成温差并进行发电,从而使冷却液受热产生的蒸汽能够进行能量转化,相较于传统的合金钢锻造用热处理冷却装置,该装置提高了能源转化率,避免了传统设备无法充分利用冷却池内部的蒸汽进而导致能量转化率低下的问题,提高了该装置的转化效率,此外,相互闭合的温差发电板可有效防止冷却池内部的冷却液突然受热而沸腾飞溅而导致周围人员被烫伤,进而提高了该装置的安全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锻造冷却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合金钢锻造用热处理冷却装置及其余热利用方法。
背景技术
冷却处理是合金锻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通过将处于高温红热状态下的合金材料直接放入至冷却液中进行快速降温,从而使金属材料的表面淬火从而提高该合金材料的表面硬度,在金属冶炼中的用处非常的广泛,由于红热状态下的合金材料具有较高的能量,当遇到温度较低的冷却液中,合金材料自身的能量得到快速的释放,而这些被释放的能量往往可以被再次运用,常见的方式就是通过水温的上升并通过温差从而达到发电的目的,进而将合金自身的能量转换成电能被收集起来并进行二次利用,从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虽然这种方式最为简单,成本也较低,但是对合金自身能量的转换率往往低于10%,这导致大量的能量被浪费而无法被再次利用,由于高温的合金材料在接触冷却液时大部分的热量会将冷却液转化为蒸汽并消散,同时小部分能量转化为蒸汽的动能,如何运用蒸汽的热量和动能进行能量转化才是提高能源转化率的关键,对此,本申请文件提出一种合金钢锻造用热处理冷却装置及其余热利用方法,旨在解决上述所提出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合金钢锻造用热处理冷却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合金钢锻造用热处理冷却装置,具备提高合金材料自身能量转化率的优点,解决了传统合金钢锻造用热处理冷却装置对合金材料自身能量转化率低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合金钢锻造用热处理冷却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靠近一侧的位置上固定安装有冷却池且冷却池的内部充满冷却液,所述冷却池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温差发电装置,所述温差发电装置外表面的一侧靠近顶部的位置上固定安装有导气管,所述导气管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稳压装置,所述稳压装置的外表面固定套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底部固定安装在底座顶部靠近冷却池的位置上,所述稳压装置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输气管,所述输气管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涡轮仓,所述涡轮仓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发电仓,所述发电仓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发电机,所述发电机输出轴的一端且位于涡轮仓内部的位置上固定安装有发电涡轮,所述涡轮仓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排气管且排气管与涡轮仓的内部相连通,所述冷却池外表面的两端固定安装有伸缩机且伸缩机的输出轴与温差发电装置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涡轮仓的轴线与发电涡轮的轴线位于同一条中心线上。
优选的,所述温差发电装置包括温差发电板,所述温差发电板的数量为两个且温差发电板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导轮且位于一侧的导轮数量为四个,所述温差发电板的两侧设置有滑轨且滑轨的一端开设有T型槽并延伸至另一端,所述导轮套设在滑轨的内部,所述滑轨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行程片,所述行程片的一侧与伸缩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温差发电板的底部固定安装有联动器,所述联动器的一端固定安装有防止板。
优选的,所述防止板向冷却池的内部运动时会通过联动器的传动从而带动温差发电板相互靠拢,所述防止板达到行程极限时温差发电板相互接触并达到密闭的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肇庆中彩机电技术研发有限公司,未经肇庆中彩机电技术研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3082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