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温氢引射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31701.0 | 申请日: | 2020-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827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20 |
发明(设计)人: | 贾启明;李正宇;龚领会;刘立强;伍继浩;张梅梅;朱伟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04F5/16 | 分类号: | F04F5/16;F04F5/24;F04F5/46;F04F5/4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16 | 代理人: | 魏毅宏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温 氢引射器 | ||
本发明提供的低温氢引射器,包括:入口转换接头、工作管、喷嘴、泵体、引射管、引射转换接头、波纹管、截断部、出口管及出口转换接头,所述截断部包括截断阀板和与所述截断阀板连接的截断拉杆,所述截断阀板中心设置有流道孔,所述截断拉杆可移动,通过所述截断拉杆移动带动所述截断阀板的移动,以使所述截断阀板逐渐封闭所述混合室内的流道,并使所述截断阀板与所述喷嘴的出口相接触以封闭所述触喷嘴出口,使得所述工作管的流路封闭,从而实现所述工作管的流路,所述引射管的流路和所述出口管的流路隔离,保证在应急状态下,通过外界干预,快速实现各流道关断,保证氢引射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低温氢引射器。
背景技术
随着低温技术的不断发展,诸多领域学科对低温设备的需求都不断增加,其营造出低温环境,可以满足多种特殊需要,如在能源领域,实现氢能的高效利用,可以采用液氢的方式进行储运和利用,在此过程中,大型氢液化制冷机必不可少。大型氢液化制冷机可以高效提供冷量,将氢气液化为液氢,便于槽车储运和后续的加氢站利用。
在氢液化系统中需要氢引射器实现液氢在储罐内部蒸发后的再次降温液化,具体而言,通过一股高压工作流体,流入氢引射器,实现膨胀降压,变为高速低压流体,进而将引射端的氢蒸气引入引射器的吸气腔,该部分氢蒸气为液氢储罐内由于正仲氢转化导致的蒸发量。被引射处的氢蒸气经混合室和扩散室后离开氢引射器,流入换热器进行换热降温,重新实现液化。该过程可以有效利用冷量,避免蒸发的氢气流回压缩机,导致过程中的冷量损失。
另外在氢能利用的过程中,需要低温泵将液氢从储罐内部引出,一般的低温泵由于存在机械运动部件,导致其在低温下存在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的问题,同时在运行过程中的漏热也会导致较大的冷量损失。因此,采用氢引射器可以通过一股高压氢气,实现液氢的引射利用,整个过程避免了运动部件,在低温环境中也无漏热损失,因此具有巨大的优势。
现有最相近的实现方案为一种汽车用的氢喷射器,其应用于燃料电池领域,通过氢喷射器实现喷射氢气流量和压力的调节,使其提高燃料电池堆的适用寿命和反应效率。在1898年到2009年的大型氢液化流程发展这篇综述中,提到了含有氢引射器的低温流程,但是该流程并没有介绍氢引射器的相关结构和安全性结构因素。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低温氢引射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低温氢引射器,包括:入口转换接头、工作管、喷嘴、泵体、引射管、引射转换接头、波纹管、截断部、出口管及出口转换接头;
所述工作管两端连接有所述入口转换接头及所述喷嘴,所述泵体与所述引射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引射管的另一端还连接有所述引射转换接头,所述泵体与所述出口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出口管的另一端还连接有所述出口转换接头,所述出口管还连接有所述波纹管,所述波纹管内设置有所述截断部,所述泵体包括依次相连的吸气腔、混合室及扩散室,所述工作管与所述喷嘴连接的一端及所述喷嘴设置于所述吸气腔内且所述喷嘴正对所述混合室的入口处,所述截断部包括截断阀板和与所述截断阀板连接的截断拉杆,所述截断阀板中心设置有流道孔,所述截断拉杆可移动,通过所述截断拉杆移动带动所述截断阀板的移动,以使所述截断阀板逐渐封闭所述混合室内的流道,并使所述截断阀板与所述喷嘴的出口相接触以封闭所述喷嘴出口,使得所述工作管的流路封闭,从而实现所述工作管的流路,所述引射管的流路和所述出口管的流路隔离。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截断部还包括阀板凹槽,所述阀板凹槽位于所述混合室的入口处,所述截断阀板设置于所述阀板凹槽内。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截断拉杆包括上端截止板、下端截止板和设置于所述上端截止板和所述下端截止板之间的阀板滑道,所述阀板滑道与所述截断阀板相连,所述阀板滑道可移动,通过所述阀板滑道的移动可带动所述截断阀板的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3170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