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合基材及其制备方法、电池和电动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33082.9 | 申请日: | 2020-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597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8 |
发明(设计)人: | 张升亮;何金鑫;路玉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66 | 分类号: | H01M4/66;H01M4/70;H01M10/0525;H01M4/04;B60L50/64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杨鹏 |
地址: | 201400 上海市奉***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基材 及其 制备 方法 电池 电动 车辆 | ||
1.一种复合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基材(100)具有交替设置的至少一个极耳成型区域(101)和至少一个减薄区域(102),所述极耳成型区域(101)的厚度大于所述减薄区域(102)的厚度;
所述复合基材(100)包括绝缘层(110)、第一金属层(120)、第二金属层(130)、第一粘接层(140)、第二粘接层(150)和导电粘接层(160),所述绝缘层(110)位于所述减薄区域(102),所述导电粘接层(160)位于所述极耳成型区域(101),所述第一金属层(120)和所述第二金属层(130)均覆盖于所述极耳成型区域(101)和所述减薄区域(102);
在所述减薄区域(102),所述第一粘接层(140)和所述第二粘接层(150)分别设置于所述绝缘层(110)的相对两侧面上,所述第一粘接层(140)与所述第一金属层(120)连接,所述第二粘接层(150)与所述第二金属层(130)连接;
所述第一粘接层(140)和所述第二粘接层(150)均从所述减薄区域(102)延伸至所述极耳成型区域(101)并均与所述导电粘接层(160)连接;
在所述极耳成型区域(101),所述第一金属层(120)和所述第二金属层(130)分别设置于所述导电粘接层(160)的相对两侧面,且所述第一金属层(120)与所述第二金属层(130)电连接;
位于所述极耳成型区域(101)的所述第一金属层(120)的厚度,大于位于所述减薄区域(102)的所述第一金属层(120)的厚度;和/或,位于所述极耳成型区域(101)的所述第二金属层(130)的厚度,大于位于所述减薄区域(102)的所述第二金属层(130)的厚度;
所述第一粘接层(140)为导电层,并分别与所述第一金属层(120)和所述导电粘接层(160)电连接;和/或,所述第二粘接层(150)为导电层,并分别与所述第二金属层(130)和所述导电粘接层(160)电连接;
所述第一粘接层(140)、所述第二粘接层(150)和所述导电粘接层(160)为同一导电粘接剂制成的一体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基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极耳成型区域(101),所述第一金属层(120)和所述第二金属层(130)的厚度均小于所述绝缘层(110)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层(120)和所述第二金属层(130)在所述减薄区域(102)和所述极耳成型区域(101)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一过渡槽和第二过渡槽,所述第一过渡槽和所述第二过渡槽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120)和所述第二金属层(130)的外表面,所述绝缘层(110)对应于所述第一过渡槽和/或所述第二过渡槽的区域的厚度小于其在所述减薄区域(102)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槽和所述第二过渡槽均为弧形过渡,且其延伸的宽度范围为0.5~10毫米。
5.一种复合基材的制备方法,用于制备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基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
在所述绝缘层(110)的相对两侧面上分别设置所述第一粘接层(140)和所述第二粘接层(150);
在所述第一粘接层(140)上设置所述第一金属层(120),在所述第二粘接层(150)上设置所述第二金属层(130),并在所述导电粘接层(160)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所述第一金属层(120)和所述第二金属层(130);
在所述第一金属层(120)和所述第二金属层(130)的设定区域上涂覆蚀刻剂,以使所述第一金属层(120)和所述第二金属层(130)减薄,从而形成所述减薄区域(102)和所述极耳成型区域(101);
其中,所述第一粘接层(140)、所述第二粘接层(150)和所述导电粘接层(160)为同一导电粘接剂制成的一体结构。
6.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基材(100)。
7.一种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33082.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