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能快速降解水中多环芳烃的微生物菌群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37095.3 | 申请日: | 2020-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7588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郭立泉;徐淼;吴铭;刘东;韩诗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02F3/34;C12R1/01;C12R1/63;C12R1/38;C12R1/40;C02F101/32 |
代理公司: | 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100 | 代理人: | 魏征骥 |
地址: | 130000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快速 降解 水中 芳烃 微生物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快速降解水中多环芳烃的微生物菌群,属于微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包括等量的睾丸酮丛毛单胞菌(Comamonas testosteroni ATCC11996)、KF1‑Fe(Comamonas testosteroni ATCC49202)、弧菌H5、布丘氏菌S19‑1、恶臭假单胞菌PS、假单胞菌LY1、醋酸钙不动杆菌LM1、施氏假单胞菌JP1以及红球菌P14。本发明通过复合微生物菌群的协同共生作用提高菌种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多环芳烃的降解效率,有效降低环境污染带来的生态和人体健康的风险,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降解效率高的优点,环境相容性好、减少使用化学试剂、避免二次污染,在多环芳烃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可用于多环芳烃降解菌剂的商品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可以降解多环芳烃的微生物菌群。
背景技术
多环芳烃(PAHs)是以中性、非极性分子形式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最早被发现的环境致癌物之一。水体中PAHs的来源包括工业废水、废弃物、大气的干湿沉降、土壤淋溶,城市地面径流,沥青、煤焦油等随着城市污水、雨水进入水体中和海上石油开采以及船舶泄漏等。PAHs主要以化石燃料(如煤和石油)的泄漏与蒸发、化石燃料和木柴的不完全燃烧排放、工业“三废”以及城市固废等人类活动产物的排放等多种途径进入到河流及沉积物中,由于其会通过环境迁移对水环境中生物体产生遗传毒性和生殖毒性,因此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重视。1951年,德国学者在西班牙巴塞罗那首次分离了能够降解芳香环类化合物的革兰氏阴性菌——Comamonas testosteroni(ATCC11996)。研究证明:Comamonas testosteroni对环境无害。KF1-Fe(Comamonas testosteroniATCC49202)是从美国分离到的另一株睾丸酮丛毛单胞菌,作为一种模式生物,同样具有水解芳香环类化合物的能力。H5弧菌(Vibrio sp.)是能够降解菲的细菌,在低相对分子质量PAHs的降解中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低相对分子质量PAHs包括具有较高的水溶性的萘、蒽、菲、芴等物质降解中起到重要作用的降解菌株。S19-1布丘氏菌(Buttiauxella.sp)同样具有水解芳香环化合物的能力。PS恶臭假单胞菌(Psuedomonas putida)是在多环芳烃物质代谢活动过程中能够产生酶来实现对多环芳烃的降解。细菌主要通过产生双加氧酶来催化多环芳烃的加氧反应。LY1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和LM1醋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是从畜禽污水中分离得到的能够分解PAHs菌株。JP1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能够在有氧和厌氧条件下降解多种多环芳烃。P14红球菌(Rhodococcus sp)是从石油污染物中分离得到的一种PAHs降解菌株。目前国内外主要是从单一菌株的角度出发,研究其降解机理以及对环境中多环芳烃的去除。因此现有技术当中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快速降解水中多环芳烃的微生物菌群,通过复合微生物菌群的协同共生作用提高菌种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多环芳烃的降解效率,有效降低环境污染带来的生态和人体健康的风险。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包括等量的睾丸酮丛毛单胞菌(Comamonastestosteroni ATCC11996)、KF1-Fe(Comamonas testosteroni ATCC49202)、弧菌H5(Vibrio)、布丘氏菌S19-1(Buttiauxella sp.),恶臭假单胞菌PS(Pseudomonas putida)、假单胞菌LY1(Pseudomonas sp.)、醋酸钙不动杆菌LM1(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施氏假单胞菌JP1(Pseudomonas stutzeri)、红球菌P14(Rhodococcus sp.)。
本发明所述睾丸酮丛毛单胞菌(Comamonas testosteroni ATCC11996)其保藏编号为1.316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农业大学,未经吉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3709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