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塑料管材生产的冷却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38549.9 | 申请日: | 2020-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729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9 |
发明(设计)人: | 于亚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于亚辉 |
主分类号: | B29C48/885 | 分类号: | B29C48/885;B29C48/09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7715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塑料 管材 生产 冷却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塑料管材生产的冷却系统,涉及塑料管生产技术领域,若干个第一承载支架的顶端共同固定安装有管材输送单元,在设备承载框架的顶端以及管材输送单元的底端共同固定连接有冷却水处理泵送单元,管材输送单元可以根据具体待牵引管材的直径尺寸,整个管材驱动机构的夹持尺寸可以进行电动调节,一方面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实用性,满足不同规格尺寸管材的冷却使用,另一方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加快生产进度,冷却水处理泵送单元一方面可以对塑料管材冷却用的水进行制冷,让使用后的水迅速降温,另一方面让冷却水形成了循环水流,再经过滤处理,若干个喷头均匀的将冷却水喷洒在塑料管材的表面,使得冷却效果更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塑料管生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塑料管材生产的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塑料管的生产方式大部分为挤塑式,而在塑料管的挤塑生产制备过程中,刚挤塑成型的塑料管处于高温状态,形状容易变形,因此,需要对塑料管立即进行冷却。
现有用于塑料管挤出后的冷却装置,在实际使用时存在如下缺陷:
1、冷却效果较差,现有冷却装置的冷却方式是将与环境温度相同的液体水注入槽体中,供给位于槽体中挤出后的塑料管冷却使用;
2、针对冷却过程中,塑料管的牵引,所用牵引驱动装置的实用性不高,当需要对不同尺寸的塑料管进行牵引时,需要进行人工手动调节,费时费力,降低生产效率。
综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提出了一种用于塑料管材生产的冷却系统。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塑料管材生产的冷却系统,解决了现有用于塑料管挤出后的冷却装置,在实际使用时存在冷却效果较差,现有冷却装置的冷却方式是将与环境温度相同的液体水注入槽体中,供给位于槽体中挤出后的塑料管冷却使用以及针对冷却过程中,塑料管的牵引,所用牵引驱动装置的实用性不高,当需要对不同尺寸的塑料管进行牵引时,需要进行人工手动调节,费时费力,降低生产效率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用于塑料管材生产的冷却系统,包括设备承载框架以及固定安装在设备承载框架顶端的若干个高度相同的第一承载支架,若干个第一承载支架在设备承载框架的上方整体呈“一”字形分布,若干个所述第一承载支架的顶端共同固定安装有管材输送单元,在所述管材输送单元的内部贯穿设置有一根从挤塑机出料口排出,且成型的塑料管材,在所述设备承载框架的顶端以及管材输送单元的底端共同固定连接有冷却水处理泵送单元,在所述设备承载框架的顶端且位于冷却水处理泵送单元的前侧固定安装有制冷机组,所述制冷机组的冷气出口与冷却水处理泵送单元内部所设置的制冷区域通过管道串接在一起。
所述管材输送单元包括与若干个第一承载支架的顶端固定连接在一起的加强框架,在所述加强框架的顶端分别固定焊接有一区段输送轨道槽和二区段输送轨道槽,在所述二区段输送轨道槽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管材驱动机构,且在二区段输送轨道槽的顶端固定安装有一块尺寸相适配的盖板,在所述盖板的顶端分别滑动连接有减速机和第一驱动电机。
所述冷却水处理泵送单元包括固定安装在设备承载框架顶端,且互为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二承载支架,在两个所述第二承载支架的顶端共同固定连接有一根与一区段输送轨道槽平行的二区段输水管,在所述二区段输水管的上方固定连接有若干根分流管,每根所述分流管的出水端均位于一区段输送轨道槽中心线的正上方,且均固定安装有喷头。
所述冷却水处理泵送单元还包括固定安装在设备承载框架顶端的水泵和水处理组件,所述水泵的进水口与水处理组件的出水口之间串接有一根衔接管,所述水泵的出水口与二区段输水管的进水口之间串接有一区段输水管,所述水处理组件的进水口与一区段输送轨道槽的底端之间通过回流管形成串接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一区段输送轨道槽和二区段输送轨道槽连通在一起,共同组成“凸”字形结构,且一区段输送轨道槽和二区段输送轨道槽相背离的一端均为敞口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于亚辉,未经于亚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3854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