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医疗手术用介入式血管止血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38558.8 | 申请日: | 2020-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207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5 |
发明(设计)人: | 于洪波;林明强;于大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于洪波 |
主分类号: | A61B17/12 | 分类号: | A61B17/12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李佼佼 |
地址: | 264400 山东省威海市文***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医疗 手术 介入 血管 止血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医疗手术用介入式血管止血装置,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止血部件和输送部件,所述止血部件包括介入板、移动板和压迫气囊;输送部件包括鞘管、装载管和推杆。本发明通过设置了介入板、移动板,通过输送部件将介入板递送到血管壁内侧,将移动板递送至血管壁外侧;将缝线拉紧使得介入板与移动板相配合,将血管破损处遮挡;再向压迫气囊内打气,使得移动板与介入板贴合更加紧密,压迫血管,从而达到血管止血的目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提高了血管止血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医疗手术用介入式血管止血装置。
背景技术
在目前医疗领域的介入手术治疗中,经股动、静脉路径的穿刺最为常见,例如冠状动脉成形及支架植入,这是目前治疗严重心脏病的常用导管介入技术。介入手术结束后需要对动、静脉血管上的穿刺口进行处理,一般情况下静脉血管上的穿刺口处理较为简单;动脉血管上的穿刺口处理较为复杂,其处理方法一般采用手指按压法或机械压迫法进行止血。手指按压法较难掌握,如果按压太轻则容易出现动脉大出血,如果按压太紧又容易形成肢体动脉血栓,按压不当也会在穿刺部位产生血肿,如果患者自身的凝血功能不好,则会产生较大面积青紫和皮下包块。此外,因为手指按压的方法需要人工对动脉血管的局部压迫止血,压迫时间一般要达到半个小时左右,随后用沙袋压迫6小时,同时患者手术一侧肢体要保持伸直并制动12小时,12小时后才能在床上坐起,24小时内不能下床活动,患者的排尿、排便都十分困难。机械压迫法是使用医疗设备对动脉血管的穿刺处进行按压,但是这种方法使用不灵活,根据患者的病变位置不同,其很难做到使用自如,因此机械压迫法的使用较少。
随着科技的发展,采用血管缝合器对动脉血管的穿刺口进行处理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一般的血管缝合器主要包括造影导丝、缝合器鞘管、打针器、拉杆、推结器等,其涉及的结构较多,因此其操作方法较也较为复杂,有些血管缝合器的使用步骤甚至比一般介入手术本身更多,这也就导致了医生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学习并熟练技术。此外,因为其步骤多、操作复杂,所以也容易发生医疗事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疗手术用介入式血管止血装置,通过设置止血部件和输送部件,止血部件包括介入板、移动板和压迫气囊;输送部件包括鞘管、装载管和推杆,解决了现有的血管止血装置结构过于复杂,止血所需时间较长,操作不便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为一种医疗手术用介入式血管止血装置,包括止血部件和输送部件,所述止血部件包括介入板、移动板和压迫气囊;所述介入板的底部两侧设置有弹性杆;所述介入板的中间位置开设有圆形贯穿孔;所述介入板的外侧面设置有限位块;所述移动板的内侧面设置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与限位块相匹配;所述移动板的中间位置设置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与圆形贯穿孔相匹配;所述移动板的外侧面两侧设置有空腔;所述压迫气囊放置在空腔内;所述介入板与移动板通过缝线相连接;所述介入板、活动板和缝线均为可降解材料;所述输送部件包括鞘管、装载管和推杆;所述装载管设置于所述鞘管的一端;所述推杆与鞘管滑动配合;所述介入板、移动板均从装载管进入到鞘管内;所述推杆用于将介入板递送至血管壁内侧,并将移动板递送至血管壁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介入板与移动板的尺寸大小一致;所述介入板与移动板的两侧均具有弹性。
进一步地,所述圆形贯穿孔的孔径为0.3mm-0.6mm。
进一步地,所述缝线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弹性杆上;所述缝线的另一端先穿过圆形贯穿孔,再穿过连接柱的中间位置,最后延伸至装载管的端口处。
进一步地,所述压迫气囊上设置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与打气装置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介入板、移动板的形状均为弯曲的弧面形状。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块的形状为正方形;所述限位块的个数为2-4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于洪波,未经于洪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3855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