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矿用插销二倍最大静荷重试验永久弯曲变形量辅助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41302.2 | 申请日: | 2020-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842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发明(设计)人: | 李萌;陈学锋;梁伟;赵峻漾;宋聪惠;杨江波;王宏耀;顾敏;张海云;王茂森;李杨;和声;杨跃迪;孙晓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煤科院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5/30 | 分类号: | G01B5/30;G01M13/00 |
代理公司: | 郑州浩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30 | 代理人: | 边鹏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插销 二倍 最大 荷重 试验 永久 弯曲 变形 辅助 测量 装置 测量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矿用插销二倍最大静荷重试验永久弯曲变形量辅助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利用加载装置向插销加载负荷,当加载至一倍最大静荷重时停止加载,插销中部会发生形变位移;将辅助测量装置放至卡具内壁之间,横梁抵住插销靠近卡具内壁处的下弧面做基准,移动测量装置的销轴抵住插销中部下弧面,插销表面与销轴的接触中心点即为位移量基准点A;用游标卡尺测量并记下销轴尾部截面与测量装置上平面的距离l1;对插销继续加载负荷至二倍最大静荷重,再卸载至最大静荷重重复定位A点的位置,测量并记下销轴尾部截面与测量装置上平面的距离l2;l1与l2之间的差值即为插销的永久弯曲变形量。有益效果是:本装置可以实现在现场环境下同时对连接链进行二倍最大静荷重试验的情况下,排除卡具及连接链变形量的数据干扰,对插销的变形量进行精准测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辅助测量装置,是指一种矿用插销二倍最大静荷重试验永久弯曲变形量辅助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在AQ1113-2014《煤矿在用窄轨车辆连接插销检验规范》中,针对二倍最大静荷重试验有明确规定,插销的永久弯曲变形量不超过公称直径的0.2%。以最常用的40连接插销为例,其最大弯曲变形量不得超过0.08毫米。依据该标准的描述,其测量方法如下:将插销放置在图5所示的卡具上,在无冲击的条件下,连续加载至最大静荷重,标定图中A点的位置。然后匀速加载至二倍最大静荷重,再逐渐卸载至最大静荷重,再次标定出A点位置,测量A点两次标定之间的距离,此距离即为插销的永久弯曲变形量。A点的位移量可以使用符合要求的测量器具直接读取。
显然,标准没有明确给出指导实际操作的方法,而且,A点在卡具和连接链的四面包裹之下,更难以实现精准标定位置;再者标定位置必然要选定基准点。无论是以设备油缸伸长量做基准,还是以卡具端部平面做基准,都难免引入连接链伸长量或卡具变形量的干扰。采用另外制作长节距单链环作为辅助测量工具以让出空间或者采用制作模拟链环内环形状的压头来提供压力测量弯曲变形量,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但检测效率极为低下,而且仅局限于实验室检测,难以实现现场检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矿用插销二倍最大静荷重试验永久弯曲变形量辅助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矿用插销二倍最大静荷重试验永久弯曲变形量辅助测量装置,包括:钢板、锁紧装置、销轴、横梁,在所述钢板的下平面靠近两端的位置对称设置两根所述横梁;所述锁紧装置位于所述钢板的上平面,在所述钢板的中心位置钻有孔,所述销轴穿过所述锁紧装置和所述钢板上的孔。
进一步,所述锁紧装置为弹簧锁紧结构。
进一步,所述销轴的两端面平直且垂直与所述销轴的轴线,所述横梁高度一致且位于同一平面上。
一种矿用插销二倍最大静荷重试验永久弯曲变形量的测量方法,测量步骤如下:
1)将两根插销插入拉力机两端的专用卡具上,插销之间用连接链连接,拉力机匀速缓慢加载负荷,当负荷加载至一倍最大静荷重时,停止加载,加载完成后,插销中部会发生形变位移;
2)将辅助测量装置放至卡具内壁之间,横梁抵住插销靠近卡具内壁处的下弧面做基准点;
3)移动销轴向上抵住插销中部下弧面,插销表面与销轴端面的接触点即为位移量基准点A;
4)取下辅助测量装置,利用游标卡尺测量并记下销轴尾部截面与测量装置上平面的距离l1;
5)对插销继续加载负荷至二倍最大静荷重,再逐渐卸载至最大静荷重重复定位A点的位置,测量并记下销轴尾部截面与测量装置上平面的距离l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煤科院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河南省煤科院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4130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