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隧道多灾变综合模拟试验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43327.6 | 申请日: | 2020-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469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发明(设计)人: | 王珏;毛勇建;鲁亮;李思忠;袁彪;吴静;张平;严侠;刘伟;李晓琳;胡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M99/00 | 分类号: | G01M9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40 | 代理人: | 许驰 |
地址: | 621908***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隧道 灾变 综合 模拟 试验 系统 | ||
1.一种隧道多灾变综合模拟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对各模拟单元的灾变载荷进行协调控制的综合控制单元(1);
用于模拟隧道承受的周向地应力的高地应力模拟单元(2);
用于模拟隧道路面下部地热效应影响的高地热模拟单元(3);
用于模拟隧道内湿热空气作用的高湿度模拟单元(4);
用于山体内地下水造成的喷水事故的突水模拟单元(5);
用于模拟隧道遭受地震破坏情况的地震灾害模拟单元(6);
用于实时获取模拟加载各物理量实际值的测试单元(8);
其中,综合控制单元(1)的输出端分别与高地应力模拟单元(2)的输入端、高地热模拟单元(3)的输入端、高湿度模拟单元(4)的输入端、突水模拟单元(5)的输入端、地震灾害模拟单元(6)的输入端连接;综合控制单元(1)的输入端均与测试单元(8)的输出端连接;高地应力模拟单元(2)的输出端、高地热模拟单元(3)的输出端、高湿度模拟单元(4)的输出端、突水模拟单元(5)的输出端、地震灾害模拟单元(6)的输出端均与测试单元(8)的输入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多灾变综合模拟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综合控制单元(1)包括:
用于将输入的灾变模拟要求生成控制加载曲线的交互模块(11);
高速通信模块(12);
实时运算模块(13);
信号调制模块(14);
安全保护模块(15);
其中,交互模块(11)的输出端与高速通信模块(12)的输入端连接,高速通信模块(12)的输出端与实时运算模块(13)输入端连接,实时运算模块(13)的输出端与信号调制模块(14)输入端连接,信号调制模块(14)的输出端与高地应力模拟单元(2)的输入端、高地热模拟单元(3)的输入端、高湿度模拟单元(4)的输入端、突水模拟单元(5)的输入端、地震灾害模拟单元(6)的输入端连接,安全保护模块(15)的信号输入端与测试单元(8)的输出端连接,安全保护模块(15)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实时运算模块(13)输入端、交互模块(11)的输入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多灾变综合模拟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高地应力模拟单元(2)包括:
承力架(21);
承力板(22);
电动缸(23);
试验件(9)和多个承力板(22)置于承力架(21)内部,电动缸(23)安装在承力架(21)承力架(21)上,试验件(9)的底部置于高地热模拟单元(3)上方,承力架(21)的下方固定安装在高地热模拟单元(3)上,多个承力板(22)作用于试验件(9)上的顶部和三个侧面;每一个承力板(22)均通过球绞结构与电动缸(23)的加载杆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隧道多灾变综合模拟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与试验件(9)上的顶部和三个侧面的承力板(22)均呈矩阵排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多灾变综合模拟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高地热模拟单元(3)包括:
支撑平板(31);
加热平板(32);加热平板(32)包括填充材料(321)、异型传热器(322)、双芯加热线(323),双芯加热线(323)缠绕安装在异型传热器(322)上,填充材料(321)包覆异型传热器(322)、双芯加热线(323)设置;异型传热器(322)与穿过填充材料(321)与支撑平板(31)传热连接;
隔热板(33);
水冷板(34);
油源(35);
用于检测试验件(9)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温度控制器;
其中,试验件(9)底部放置在支撑平板(31)上,支撑平板(31)、加热平板(32)、隔热板(33)、水冷板(34)、油源(35)从上至下依次连接,温度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温度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温度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与双芯加热线(322)的信号输入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43327.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