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规模物联网场景下基于身份的跨域认证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45701.6 | 申请日: | 2020-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337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0 |
发明(设计)人: | 苗付友;王心妍;于跃;熊焰;黄文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W12/03 | 分类号: | H04W12/03;H04W12/06;H04W12/086;H04W12/12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张乾桢 |
地址: | 230026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规模 联网 场景 基于 身份 认证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一种大规模物联网场景下基于身份的跨域认证方法,顶级域的公开密钥为sP,不同域中的节点Ui,j和Up,q,节点Ui,j表示第i层第j个节点,节点Up,q表示第p层第q个节点,跨域间身份认证包括:步骤1、节点Ui,j与节点Up,q需要交换彼此父节点域的公开密钥si‑1,kP,sp‑1,tP,以及身份验证信息SMi,j,SMp,q;如果某个节点是顶级域中的节点,则该节点交换的是自己节点域的公开密钥;节点Up,q对节点Ui,j的跨域身份验证包括:判断节点Ui,j是否为顶级域中的节点;根据节点Ui,j为顶级域中的节点,或节点Ui,j非顶级域中的节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对该节点进行跨域身份验证;步骤2、若验证成功,则跨域间身份认证过程结束,存储获取的身份标识信息和公开密钥,后续使用该信息与对方节点进行通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规模物联网场景下基于身份的跨域认证方法。
背景技术
1)基于身份加密的算法
基于身份加密的算法中的公钥是由用户的身份标识生成的,这样可以很好的保证公钥不被篡改及可被验证。基于身份的加密方案中的私钥通常由私钥生成机构产生,用户向私钥生成机构发送请求后,私钥生成机构将根据该用户的身份计算私钥,并通过安全信道发给用户。在基于身份加密的算法中,密钥在更换或者撤销时用户的公钥均无需更换。
基于身份加密的算法主要包括4个步骤:系统初始化,密钥生成,加密和解密。
(1)系统初始化(产生系统的相关参数):
G1,G2是阶为q的GDH(Group Diffie-Hellman)群,q是一个大素数,G1是由椭圆曲线上的点构成的加法循环群,P是群G1的生成元,G2是域的一个乘法子群,双线性映射e:G1×G1→G2。
私钥生成机构选择一个随机数作为系统的主密钥,令PPub=s·P,系统的密钥对为{PPub,s}。再选择两个哈希函数:H1:{0,1}n→G1和H2:G2→{0,1}n。明文空间M={0,1}n,密文空间为C=C1×{0,1}n,系统参数为params=(q,G1,G2,e,n,P,PPub,H1,H2)。其中,主密钥应该被严格保密。
(2)密钥生成
如果向私钥生成机构认证的用户身份为ID∈{0,1}*。私钥生成机构计算QID=H1(ID)∈G1,然后向用户颁发私钥dID=s·QID,s为系统的主密钥。
(3)加密
假设发送方需要发送的加密信息为m,m∈M,发送方计算QID=H1(ID)∈G1,再随机选取计算U=rP以及最后,发送方将密文c=(U,V)通过公开信道发送给接收方。
(4)解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457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