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筑工程用建筑垃圾粉碎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47938.8 | 申请日: | 2020-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376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陈晓勤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德创天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2C21/02 | 分类号: | B02C21/02;B02C4/08;B02C4/30;B02C4/42;B02C13/06;B02C13/28;B02C23/00;F16F15/067;B01D5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工程 建筑 垃圾 粉碎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工程用建筑垃圾粉碎装置,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安装底板和粉碎箱,粉碎箱的上表面设置有入物漏斗,粉碎箱的内部设置有限位板、第一安装块、和活性炭吸附板,限位板内部设置有第一转子和第二转子,第一转子的一表面设置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的周侧面设置有粉碎转轮,第二转子的的一表面设置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的周侧面设置有磨碎转轮,第二转子的周侧面设置有胶辊平衡摆臂,第一安装块的一表面设置有转动轴,转动轴的周侧面设置有缓冲斜板,缓冲斜板的底面安装有减震弹簧。本发明通过设置活性炭吸附板,方便对难闻气味进行吸附净化;设置缓冲斜板和减震弹簧,减少建筑垃圾从高处掉下对设备造成的损伤。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建筑工程用建筑垃圾粉碎装置。
背景技术
建筑工程,指通过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所形成的工程实体。其中“房屋建筑”指有顶盖、梁柱、墙壁、基础以及能够形成内部空间,满足人们生产、居住、学习、公共活动需要的工程。
传统的建筑垃圾粉碎装置的体积一般都较大,功能单一,灵活性低,传统的建筑垃圾粉碎装置在对建筑垃圾粉碎时,往往只有一种粉碎装置,导致粉碎不彻底,此外,传统的建筑垃圾粉碎装置在对建筑垃圾粉碎时,往往是将一堆垃圾全部投入粉碎箱中,并不进行缓冲处理,导致对其内部的粉碎叶片产生伤害,减少设备的使用寿命,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提出一种建筑工程用建筑垃圾粉碎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工程用建筑垃圾粉碎装置,通过设置万向轮,方便设备的移动,解决了传统的建筑垃圾粉碎装置的体积一般都较大,功能单一,灵活性低的问题;通过设置粉碎转轮、磨碎转轮以及多个粉碎叶片进行多重搅碎,解决了传统的建筑垃圾粉碎装置在对建筑垃圾粉碎时,往往只有一种粉碎装置,导致粉碎不彻底的问题;通过设置缓冲斜板和减震弹簧,解决了传统的建筑垃圾粉碎装置在对建筑垃圾粉碎时,往往是将一堆垃圾全部投入粉碎箱中,并不进行缓冲处理,导致对其内部的粉碎叶片产生伤害,减少设备的使用寿命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为一种建筑工程用建筑垃圾粉碎装置,包括安装底板和粉碎箱,所述安装底板为板体结构,所述粉碎箱为箱体结构,所述粉碎箱固定安装在安装底板的上表面,所述粉碎箱的上表面设置有开口和入物漏斗,所述入物漏斗安装在开口内,所述粉碎箱的内部设置有限位板、若干第一安装块、若干转杆和活性炭吸附板,通过设置活性炭吸附板,方便对建筑垃圾产生的难闻气味进行吸附净化;所述限位板安装在粉碎箱的一表面,所述限位板的内部为槽体结构,所述限位板内部设置有第一转子和若干第二转子,所述第二转子的数量为两个,且关于第一转子呈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转子的一表面设置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周侧面设置有粉碎转轮,所述第二转子的的一表面设置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周侧面设置有磨碎转轮,通过设置粉碎转轮和多个磨碎转轮,方便对建筑垃圾进行粉碎;所述第二转子的周侧面设置有胶辊平衡摆臂,通过设置胶辊平衡摆臂,在转子进行高速旋转时,能够保持平衡;所述第一安装块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安装在粉碎箱内壁的两侧面,所述第一安装块的一表面设置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周侧面设置有缓冲斜板,所述缓冲斜板的底面固定安装有减震弹簧,通过设置缓冲斜板和减震弹簧,能够有效的起到缓冲作用,减少建筑垃圾从高处掉下对设备造成的损伤;所述减震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安装块,所述第二安装块固定安装在粉碎箱内壁的侧面。
优选地,所述转杆的位置在缓冲斜板的下方,所述转杆的数量为三个,所述转杆的周侧面设置有若干粉碎叶片,通过设置多个粉碎叶片,设置多重搅碎装置,调高设备的粉碎效率和质量;所述活性炭吸附板固定安装在粉碎箱的底面。
优选地,所述粉碎转轮与磨碎转轮啮合,所述缓冲斜板与转动轴转动配合,所述缓冲斜板与减震弹簧挤压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德创天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德创天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4793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