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旁路结构的回路热管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49471.0 | 申请日: | 2020-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852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南;丁京;徐洪波;田长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8D15/04 | 分类号: | F28D15/04;F28D1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吕伟盼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旁路 结构 回路 热管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带旁路结构的回路热管,包括冷凝器、蒸发器、气体/液体/旁路管线;蒸发器内设置有吸液芯,蒸发器内形成有补偿室和气腔,补偿室通过液体管线连通冷凝器的液体出口,气腔通过气体管线和旁路管线分别连通冷凝器的进气口和液体管线。当冷凝器与蒸发器处于同一高度时,带旁路结构的回路热管设置旁路管线,能够实现液体工质的及时供给,且通过旁路管线的过冷液体也会进入吸液芯中,抑制补偿室中的温升和压升,从而降低蒸发器出现温度过载的可能性;当冷凝器处于蒸发器上方一定高度时,由于旁路管线的流动阻力较小,绝大部分液体工质会通过旁路管线进入气腔受热蒸发,流动阻力相对于现有的回路热管大大减小,回路换热性能更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旁路结构的回路热管。
背景技术
在众多换热元件当中,热管当属最有效的换热设备之一,它利用工质气液相变进行热量交换,可在无外力驱动的条件下将大量热量通过较小的横截面积高效地运输。其中,回路热管因其优良的远距离传输热量能力而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青睐。典型的回路热管一般由蒸发器、冷凝器、补偿室、气体管线和液体管线构成,蒸发器中带有多孔结构的吸液芯,提供循环正常工作的推动力。向蒸发器施加热负荷时,工质在吸液芯的外表面蒸发,产生的蒸气进入气体管线,气体管线的另一端连接冷凝器的进口,在冷凝器凝结成液体并过冷后,沿着液体管线经补偿室回到蒸发器,如此循环。
现有的回路热管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启动和液体输送两方面上。启动过程中热量向补偿室泄漏,导致补偿室温度和压力升高,蒸发器容易发生温度过载现象,且低热流下条件下回路难以启动。当回路液体回流阻力过大,工质蒸发速率大于液体回流速率时,难以及时将液体工质从补偿室输送至蒸发器,导致蒸发器出现干涸现象。同时,现有热管主要是面向重力或者毛细力作用其中之一的应用,没有同时兼顾有无重力下的传热最大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带旁路结构的回路热管,用以解决现有的回路热管在启动、液体输送以及回路流动阻力过大等方面上的不足。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带旁路结构的回路热管,包括冷凝器、蒸发器、液体管线、气体管线和旁路管线;
所述蒸发器内设置有吸液芯,所述吸液芯在所述蒸发器内间隔形成有补偿室和气腔,所述补偿室通过所述液体管线连通所述冷凝器的液体出口,所述气腔通过所述气体管线和所述旁路管线分别连通所述冷凝器的进气口和所述液体管线。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带旁路结构的回路热管,所述蒸发器包括第一蒸发器,所述吸液芯设置于所述第一蒸发器内,以在所述第一蒸发器内形成所述补偿室和所述气腔;
所述第一蒸发器设置有第一进液口、第二进液口和气体出口,所述第一进液口用于连通所述补偿室和所述液体管线,所述第二进液口用于连通所述气腔和所述旁路管线,所述气体出口用于连通所述气腔和所述气体管线。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带旁路结构的回路热管,所述气腔包括第一气腔和第二气腔,所述蒸发器包括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和连通管线;
所述吸液芯设置于所述第一蒸发器内,以在所述第一蒸发器内形成所述补偿室和所述第一气腔,所述第二蒸发器内形成有所述第二气腔,所述第一气腔通过所述连通管线连通所述第二气腔;
所述第一蒸发器设置有第一进液口,所述第一进液口用于连通所述补偿室和所述液体管线;
所述第二蒸发器设置有第二进液口和气体出口,所述第二进液口用于连通所述第二气腔和所述旁路管线,所述气体出口用于连通所述第二气腔和所述气体管线。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带旁路结构的回路热管,所述第二蒸发器与所述第一蒸发器处于同一高度。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带旁路结构的回路热管,所述第二进液口位于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底部;和/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4947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