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316L不锈钢金属线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49503.7 | 申请日: | 2020-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108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张邵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邵春 |
主分类号: | C25D11/02 | 分类号: | C25D11/02;C23C18/42;C23C26/00;C23C28/00;D03D15/47;D03D15/25;D03D15/283;D03D15/533;D03D15/50;B82Y30/00;B82Y40/00 |
代理公司: | 淄博市众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7316 | 代理人: | 吕明哲 |
地址: | 256400 山东省淄博市桓***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316 不锈钢 金属线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金属线的制备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316L不锈钢金属线的制备方法。首先316L不锈钢经阳极氧化制备纳米坑阵列的316L不锈钢,然后负载银颗粒,最后涂覆纳米二氧化钛,制备得到316L不锈钢金属线。将所制备的316L不锈钢金属线削成断状,然后织造在经线与纬线上,经线与纬线为聚酰胺纤维,316L不锈钢金属线的质量占聚酰胺纤维质量的5‑10%,交错搭织,形成网状,制备成布料,这样即解决了布料中夹杂过多金属丝造成的布料重量重,节省了原料,另一方面不会因为洗涤造成金属线断裂,具有永久的导静电、抗辐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线的制备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316L不锈钢金属线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可以在不改变基体化学成分和外观形状的基础上,制备出从表层到基体连续过渡的纳米晶层,以提高材料的整体服役性能,被认为是金属材料改性的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16L不锈钢的化学组成如下:C≤0.030%;Si≤1.00%;Mn≤2.00%;S≤0.030%;P≤0.045%;Cr 16.00~18.00%;Ni 10.00~14.00%;Mo 2.00~3.00%。316L不锈钢由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力学性能、耐腐蚀性和易加工性被广泛的应用。但是,现有的316L不锈钢无法满足对抗菌作用的迫切需求,一些钢铁公司结合金属元素的抗菌活性和不锈钢的可加工性以及耐腐蚀性,成功研制了含银、含铜等抗菌不锈钢,但是抗菌时效有效。
随着科技进步与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生活中的各项产品,除了要求美观外,对产品的功能及卫生要求也逐渐重视。秋冬季人体皮肤与衣服等物体互相摩擦,容易产生静电,现有技术中采用在布料中夹杂金属丝来形成导通结构,消除静电,但是夹杂一定的金属丝后不仅会加重布料的重量,还会因洗涤造成金属丝断裂,从而无法达到消除静电的作用。
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种金属丝,既能够达到长效的抗菌作用,还能够在应用于布料时,起到消除静电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316L不锈钢金属线的制备方法。采用该方法制备得到的金属线具有长效抗菌作用的同时,还能够起到消除静电的作用。
本发明所述的316L不锈钢金属线的制备方法,由以下步骤组成:
(1)316L不锈钢的氧化:316L不锈钢经预处理后于磷酸二氢钠溶液中进行阳极氧化,制备得到具有纳米坑阵列的316L不锈钢;
(2)将CuCl2溶解于聚乙烯吡咯烷酮与乙二醇的混合溶液中,制备得到溶液A;将AgNO3溶液于聚乙烯吡咯烷酮与乙二醇的混合溶液中,制备得到溶液B;将溶液A滴加到溶液B中进行搅拌溶解,制备得到纳米银前驱体溶液中;
(3)将步骤(1)制备得到的具有纳米坑阵列的316L不锈钢浸入到步骤(2)制备得到的纳米银前驱体溶液中进行静置,然后经去离子水清洗后进行干燥,制备得到银负载的316L不锈钢;
(4)将纳米二氧化钛、水和消泡剂于搅拌机中搅拌均匀,制备得到纳米料液;
(5)以银负载的316L不锈钢为纱芯,将步骤(4)制备得到的纳米料液喷涂于纱芯上,制备得到316L不锈钢金属线。
其中:
步骤(1)中所述的316L不锈钢经砂纸打磨后超声波振荡清洗,然后在抛光机上进行抛光处理,最后于磷酸二氢钠溶液中进行阳极氧化。
步骤(1)中所述的阳极氧化是以316L不锈钢作为阳极,石墨作为阴极,氧化电压为30-45V,温度为-5-0℃,时间为10-15min。
步骤(1)中所述的磷酸二氢钠溶液的浓度为0.03-0.035mol/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邵春,未经张邵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4950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