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感应电量脱离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49881.5 | 申请日: | 2020-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9790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2 |
发明(设计)人: | 禤伟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粤丰汽车服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18 | 分类号: | B60L53/18;B65H75/44;B65H75/38;B60L53/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7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感应 电量 脱离 新能源 汽车 充电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电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自动感应电量脱离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操作简单、充电效果好且可持续使用的自动感应电量脱离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一种自动感应电量脱离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包括有:底座;支撑柱,支撑柱设置在底座上部一侧;遮阳板,遮阳板设置在支撑柱顶部;充电机构,充电机构设置在支撑柱中部另一侧;收回机构,收回机构设置在底座中部一侧。在充电机构的作用下,人们将汽车向左停靠至底座上,人们将充电插口向右侧拉出,充电插口与汽车的充电口配合时,会自动将汽车进行充电工作,有效的提高了汽车的充电效率,且人们的操作简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电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自动感应电量脱离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新能源汽车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的新生产物,国家当前大力提倡发展新能源汽车,推动新汽车项目实施,同时也实行了很多优惠政策,但现有新能源电动汽车出现了充电桩少、充电慢等问题;充电桩行业反应前期建设投入成本大、盈利困难等一系列的问题。
因此,亟待提出一种操作简单、充电效果好且可持续使用的自动感应电量脱离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充电桩少、充电慢等问题;充电桩行业反应前期建设投入成本大、盈利困难的缺点,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操作简单、充电效果好且可持续使用的自动感应电量脱离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自动感应电量脱离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包括有:底座;支撑柱,支撑柱设置在底座上部一侧;遮阳板,遮阳板设置在支撑柱顶部;充电机构,充电机构设置在支撑柱中部另一侧;收回机构,收回机构设置在底座中部一侧。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充电机构包括有:充电盒,充电盒设置在支撑柱中部一侧;第一转动轴,第一转动轴转动式设置在充电盒内部;第一绕线轮,第一绕线轮设置在第一转动轴一侧;充电线,充电线绕在第一绕线轮上,充电线一端设有充电插口;第二绕线轮,第二绕线轮设置在第一转动轴一侧;拉线,第二绕线轮上绕有拉线;滑条,滑条滑动式设置在底座一部内侧,滑条一侧设有棘齿条,拉线一端与滑条一侧连接;第一弹簧,第一弹簧连接在滑条一侧与底座。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收回机构包括有:保护外壳,保护外壳设置在底座一侧中部;慢速电机,慢速电机设置在保护外壳内部一侧;凸轮,凸轮设置在慢速电机的输出轴上;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板滑动式设置在保护外壳内部一侧;第二弹簧,第二弹簧连接在第一连接板中部两侧与保护外壳之间;第一固定座,第一连接板另一侧对称设有第一固定座;棘轮,第一固定座一部之间设有棘轮,棘轮与棘齿条之间配合;第一滑动板,第一滑动板滑动式设置在底座一侧中部;第一连接杆,第一连接杆设置在第一滑动板一侧,第一连接杆一侧与滑条连接;第三弹簧,第三弹簧连接在滑条与第一滑动板之间,第三弹簧套装在第一连接杆上。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还包括有固定组件,固定组件包括有:第三连接杆,第三连接杆设置在滑条内侧上部;滑块,滑块滑动式设置在第三连接杆上;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设置在滑块上部;第一楔形块,第一楔形块滑动式设置在第二连接杆上侧,第一楔形块与底座配合;第四弹簧,第一楔形块与滑块之间连接有第四弹簧,第四弹簧套装在第二连接杆上;第五弹簧,滑块一侧与滑条之间连接有第五弹簧,第五弹簧套装在第三连接杆上。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还包括有保护组件,保护组件包括有: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设置底座另一部下侧;第四连接杆,第四连接杆设置在第二连接板顶部两侧;第二楔形块,第二楔形块滑动式设置在第四连接杆上部之间,第二楔形块与底座配合;第六弹簧,第二连接板与第二楔形块之间连接有两个第六弹簧,第六弹簧分别套装在第四连接杆上;第五连接杆,第五连接杆设置在第二楔形块上部一侧;挡板,挡板设置在第五连接杆上部一侧,挡板与充电盒之间滑动式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粤丰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未经广州粤丰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4988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