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河道堤岸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50152.1 | 申请日: | 2020-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919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30 |
发明(设计)人: | 李明;仲云飞;陈晨;顾励悦;王帆;丁星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3/10 | 分类号: | E02B3/10;E02B3/12;E02B3/06;E03B3/02;A01G9/02;A01K63/00;A01K31/14;A01G22/00;A01G31/00;C02F3/3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20 | 代理人: | 陈颖洁 |
地址: | 20009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海绵 城市建设 生态 河道 堤岸 结构 | ||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河道堤岸结构,包括陆域缓冲带区域和滨水植物带区域;陆域缓冲带区域包括滨河步道、植物缓冲带、渗水设施、储水设施、排水设施、输水设施;滨河步道为透水铺装,渗水设施包括渗井、渗透盲管,储水设施包括储水室、平衡透气管,排水设施,输送设施包括竖井、水泵;滨水植物带区域包括生态堤岸、生态湿地;生态堤岸包括生态框、钢筋混凝土基础、护岸底板墙、碎石反滤体、护岸绿化,生态湿地包括仿木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本发明可以用于城市河道的海绵建设,实现地块的低影响开发,同时体现了海绵元素的“渗、滞、蓄、净、用、排”理念,提升了河道堤岸的多样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河岸堤岸设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河道堤岸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城市堤岸系统多为钢筋混凝土或者浆砌块石等硬质结构,其功能不仅单一,而且阻断了水体和土壤交换的渠道,动植物不容易栖息,对河道的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现阶段护岸除了自身的防汛安全保障功能,其生态景观和亲水需求等功能也日趋受到重视。在这种新形势下,城市河道的建设和整治不仅关系到城市面貌的提升,更是彰显城市文明的重要手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市精神,是落实生态文明、城市治理城市更新、海绵城市建设等发展的重要载体。
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为海绵理念的“渗、滞、蓄、净、用、排”,传统的河道堤岸往往隔绝水和土之间的交换,当降雨量较大时,由于河道两侧硬质护岸的阻挡,土体空间无法作为储水介质,失去弹性,造成河槽内的洪峰流量过大,城市防洪压力增加。并且城市河道紧邻道路或者人员聚集的地区,降雨时往往产生大量的面源污染。城市建设中,传统的做法是将排水孔直接布设在堤岸上,大量有害物质进入水体,造成水质的下降,严重时产生黑臭现象,影响居民生活和城市形象。
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探究一种结合生态性、景观性、环保性的多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河道堤岸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河道堤岸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河道堤岸结构,包括陆域缓冲带区域和滨水植物带区域;
所述陆域缓冲带区域包括滨河步道、植物缓冲带、渗水设施、储水设施、排水设施、输水设施;所述滨河步道为透水铺装且临近滨水植物带区域,所述植物缓冲带临近陆域侧;所述渗水设施包括渗井、渗透盲管,多个所述渗井分布于植物缓冲带内,所述渗透盲管埋设于植物缓冲带内,并与渗井连接;所述储水设施包括储水室、平衡透气管,所述储水室由多个储水单元连接构成,并埋设于地下,所述平衡透气管与储水室的顶部连接,并延伸至地面;所述排水设施包括第一排水管、第二排水管,所述第一排水管连接渗井的侧面下部和储水室的顶部,所述第二排水管的一端与渗井的侧面中上部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滨水植物带区域的生态湿地处;所述输送设施包括竖井、水泵,所述竖井设置于储水室内且上端与滨水植物带区域的护岸绿化对应,所述水泵安装于竖井内的底部;
所述滨水植物带区域包括生态堤岸、生态湿地;所述生态堤岸包括生态框、钢筋混凝土基础、护岸底板墙、碎石反滤体、护岸绿化,多个生态框整体的下方设有钢筋混凝土基础来支撑,钢筋混凝土基础的临水侧设有护岸底板墙,多个生态框整体的背水侧设有碎石反滤体,所述碎石反滤体的上方种植护岸绿化;所述生态湿地包括仿木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多个所述仿木桩设置于护岸底板墙的临水侧,并埋设于河道内,多个仿木桩和护岸底板墙之间的土层顶面构成位于河道水体内的湿地平台,所述湿地平台上种植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河道底部种植沉水植物。
进一步地,所述植物缓冲带内沿走向设有沟槽,所述沟槽内从下至上依次设有碎石层、第一种植土层,沟槽的内壁、碎石层和第一种植土层之间均设置第一反滤土工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501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结构化图标的应急信息交互系统
- 下一篇:一种智慧排水检查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