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细集料含泥量快速检测方法及测量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51305.4 | 申请日: | 2020-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983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16 |
发明(设计)人: | 刘华;李梦祥;陈宏斌;罗勇;刘雯;程瑞林;刘敏;王国炜;谢显龙;刘立员;刘衍君;杨蔼基;宋具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二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38 | 分类号: | G01N33/38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李龙;程新敏 |
地址: | 550002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集料 含泥量 快速 检测 方法 测量 工具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细集料含泥量快速检测方法及测量工具,配制好各级含泥量样品,得到不同絮凝状泥土体积所对应的不同含泥量,制作含泥量对应统计表,并用内插法计算出0.1%级含泥量对应的体积,使用时,现场随机抽取细集料按②~⑦步骤测出絮凝状泥土体积,用测得的体积在含泥量对应统计表上查出对应细集料含泥量即可。以解决现有检测方法周期长、时效性差,在拌和站生产高峰容易未检先用,给混凝土实体质量埋下隐患,或当遇到不合格材料时由于已卸料堆放,容易造成供应商、生产厂家推诿扯皮推迟清退料时间、占用有限料仓空间,严重耽误混凝土生产进度等问题。属于建筑工程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细集料含泥量快速检测方法及测量工具,属于建筑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细集料(建设用砂)是混凝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含泥量是细集料质量控制的主要指标之一。细集料含泥量超标会造成混凝土需水量变大、工作性能变差、保塑性变差、收缩率增大、坍落度损失大、降低混凝土强度及耐久性、结构容易出现裂纹、裂缝等危害。细集料进入拌和站时由收料员粗略外观检查后即卸料堆放,后由试验人员分批次、方量进行取样,按照现有的GB14684-2011《建筑用砂》或JTGE42-2005《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等相关行业规范的要求采用人工烘干、侵泡、淘洗过筛、烘干的方法进行检测。由于该方法检测周期较长、时效性差,不能及时检测出细集料含泥量数据评判结果,在拌和站生产高峰容易未检先用,给混凝土实体质量埋下隐患,或当遇到不合格材料时由于已卸料堆放,容易造成供应商、生产厂家推诿扯皮推迟清退料时间、占用有限料仓空间,严重耽误混凝土生产进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细集料含泥量快速检测方法及测量工具,以解决现有检测方法周期长、时效性差,在拌和站生产高峰容易未检先用,给混凝土实体质量埋下隐患,或当遇到不合格材料时由于已卸料堆放,容易造成供应商、生产厂家推诿扯皮推迟清退料时间、占用有限料仓空间,严重耽误混凝土生产进度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拟采用这样一种细集料含泥量快速检测方法,具体如下:
①在室内按0.5%泥土含量递增至5%配置不同含泥量的风干样品若干;②取一份样品分三层捣实装入定容筒,沿定容筒顶口刮平;③缓慢加入洁净水至容器顶口与其水平,并使水充分填充细集料空隙;④将定容筒内水及样品全部倒入量筒,加入洁净水至500ml,加量筒塞封闭量筒;⑤来回颠倒量筒若干次,使样品中的泥土与水充分混合;⑥量筒置于水平的桌面,滴入已稀释的聚丙烯酰胺絮凝沉淀剂,用玻璃捣棒适当搅拌泥水,静置,絮凝状泥土快速沉淀;⑦记录样品颗粒与絮凝状泥土分界线量筒刻度V1,絮凝状泥土顶量筒刻度V2,计算出絮凝状泥土体积V;⑧按上述方法测量配制好的各级含泥量样品,得到不同絮凝状泥土体积所对应的不同含泥量,制作含泥量对应统计表,并用内插法计算出0.1%级含泥量对应的体积;⑨现场随机抽取细集料按②~⑦步骤测出絮凝状泥土体积;⑩用测得的体积在含泥量对应统计表上查出对应细集料含泥量。
本发明还包括一种细集料含泥量快速检测定容筒,该定容筒1内径70mm,内高90mm,壁厚10mm,材质为不锈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检测出细集料的含泥量,在运输车辆卸料前,收料员就能对细集料的含泥量进行检测,能及时清退不合格材料,保证混凝土施工生产,避免因传统目视法、凭经验感觉造成错误判断,现场检测仅需三步就能得出结果,检测人员容易快速掌握方法,该检测方法及装置具有大众性、便携性、快速性、操作简单等优点,工具仅定容筒需定制,其余工具都为大众化产品,方便配置;小巧便于携带且不受场地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二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铁二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513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