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震道串感应识别量化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53377.2 | 申请日: | 2020-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857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发明(设计)人: | 梁晓峰;张慕刚;郭善力;魏国伟;孙哲;王建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1/36 | 分类号: | G01V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薛平;吴学锋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震 感应 识别 量化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震道串感应识别量化方法及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将地震道划分为至少一个识别组;针对每个识别组,统计每个样点位置所有地震道上同为正的地震数据的个数,或同为负的地震数据的个数;根据同为正的地震数据的个数或同为负的地震数据的个数,以及识别组中地震道总数量确定每个样点位置的样点特征值;根据样点特征值和样点位置总数量确定识别组的特征值;当识别组的特征值大于设定阈值时,确定该识别组中存在串感应,并将识别组的特征值确定为串感应的相对强度。本发明可以准确的识别和量化串感应的强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震道串感应识别量化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本部分旨在为权利要求书中陈述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背景或上下文。此处的描述不因为包括在本部分中就承认是现有技术。
地震道串感应是野外地震数据采集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干扰信号。由于这种感染信号一般总是在同一时刻出现一组(或全部)连续的地震道上,而且波形类似于脉冲传群,因此被形象的成为“串感应”,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图1为相关前地震记录,其中几条横向的“黑线”是串感应,图2为串感应在相关后地震记录的表现特征。
“串感应”的存在由来已久,是对地震资料危害严重的地震干扰。以往地震采集采用接收道数较少的仪器接收地震记录,且施工环境也相对简单,排列遭遇“串感应”的机会比现在少很多;并且过去一半只用全频监视记录来识别“串感应”,只要“串感应”的能量不至于强到可干扰目的层成像就视为有效记录;此外,还有不少“串感应”是不可抗力的自然现象,因此默许了“串感应”的存在。但是,如今的精细勘探要求在环境背景下通过分频扫描来识别“串感应”,就突显了“串感应”的危害性,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包括地震检波器在内的地震数据采集和记录系统是把地震波传输并转换为数字信号的主体,设计制造这一系统的初衷是力求保真地震记录信息。任何地震数据采集和记录系统记录的都是电信号,系统就会因不可能做到绝对屏蔽而受到外界电磁信号的影响。这就是说在模数转换器之前的模拟电路(包括检波器)中,在响应地震信号的同时总是或多或少地也在响应环境的电磁信号,如排列穿越高压线时在相应的地震道上会产生50Hz工业交流电干扰。试验证明“串感应”并非振动干扰,所以它是一种源于自然的电磁信号。实质上“串感应”就是一种特殊的电磁场,当它以一定强度作用于模拟地震道时,就会在地震记录上形成不希望的“串感应”。
“串感应”是外界电磁干扰作用于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结果。现今勘探市场广泛应用的检波器类型主要为电磁感应式,其原理电路可简化为一个处在磁场中可移动的电感,当电感(线圈)两端输入共模信号时,因线圈的储能、反射和不平衡作用就会感应出差模信号,特别是对于绕向相反的双绕组线圈检波器,这一感应信号会得到加强。对特定的地震道而言,仪器设计有足够高的共模信号抑制能力,一般不会因外界存在共模干扰而输出差模信号,所以带电感(线圈)的模拟检波器是响应瞬间共模干扰信号并形成“串感应”的源头。“串感应”总是出现在一组连续的地震道上,这与勘探仪器进入采集状态的等效电路有关。
遥测仪器每一个独立的站单元都有自己的电路和技术指标,当各个站单元通过电缆(有线遥测仪器)节联到主机就构成了一个新的电路集,自然就有相应的特性指标。但因这种特性一般不影响采集效果且具有不确定性(与环境和站体联接方式密切相关),所以一般都不给出节联状态下的系统技术指标。实际上从直流电气特性分析,可将处于采集(节联)状态的仪器系统简单地等效为负载连续分布的串联电路体,当系统中某个站体遭受高压共模干扰时,因压差的作用电路就会自动将这一共模干扰传播(传送)到远端站体,并经过站体输给地震道。此时因共模信号对模拟检波器线圈的作用,就会在相应道上产生感应信号,进而在所有遭受干扰的地震道上形成人们熟知的“串感应”,这就是“串感应”形成的基本原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5337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