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核素放射性污染土壤的应急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55384.6 | 申请日: | 2020-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877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3 |
发明(设计)人: | 卢喜瑞;舒小艳;罗雰;吴栋;唐鹤溪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09C1/06 | 分类号: | B09C1/06 |
代理公司: | 浙江纳祺律师事务所 33257 | 代理人: | 朱德宝 |
地址: | 621010 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青龙大道中***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核 放射性 污染 土壤 应急 处理 方法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多核素放射性污染土壤的应急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采集表层的污染土壤;2)对采集的污染土壤进行处理,去除污染土壤的水分和有机杂质;3)对污染土壤进行研磨处理,得到粉末;4)将研磨处理得到的粉末置于微波烧结装置中进行烧结,达到设定的烧结温度后按照预设的保温时间进行保温,保温完成后冷却,得到染土壤固化体。微波烧结法利用微波穿透性和整体加热的特点,能够快速且高效地将污染土壤转化为具有良好包容性、优秀稳定性的土壤固化体,能够有效地抑制放射性污染物的迁移,阻止其扩散。同时这也符合放射性污染土壤的应急处理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放射性废物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核素放射性污染土壤的应急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催生了核能,而核能的快速发展也伴随着放射性污染的产生。部分放射性污染物会随着大气沉降、水体迁移等转入并沉积在土壤中,而土壤作为生物圈的载体,土壤中的放射性污染物通过动植物富集而污染食品,进一步对人类和其他生物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虽然生态系统具有自我修复能力,但放射性核素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对周边环境中的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持续性的危害。因此,在人类生活区特别是聚集区内的土壤被放射性污染时,一般的土壤修复法无法达到理想的修复效果。
常用的土壤污染治理方法有化学修复、物理修复和生物修复三类。其中化学修复法使用大量化学药剂,会导致污染被二次污染;物理修复法工程量较大,且无法将土壤放射性根除;植物修复法植物生长周期长,使得土壤中的放射性长期存在并威胁周边生物安全,不适用于应急情况;微生物修复法需要周期较短,但微生物收集难度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多核素放射性污染土壤的应急处理方法。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核素放射性污染土壤的应急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采集表层的污染土壤;
2)对采集的污染土壤进行干燥处理;
3)对干燥后的污染土壤进行研磨处理,得到粉末;
4)将研磨处理得到的粉末置于微波烧结装置中进行烧结,达到设定的烧结温度后按照预设的保温时间进行保温,保温完成后冷却,得到土壤固化体。
微波烧结法利用微波穿透性和整体加热的特点,能够快速且高效地将污染土壤转化为具有良好包容性、优秀稳定性的土壤固化体,能够有效地抑制放射性污染物的迁移,阻止其扩散。同时这也符合放射性污染土壤的应急处理需求。
于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中,步骤1)中表层的污染土壤为距地面2cm~8cm内的污染土壤。
于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中,采集的污染土壤中的放射性污染物的质量百分比不超过30%。
于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烧结温度为500~2000℃。烧结温度具体可为900~1500℃,更具体为1000~1500℃。
于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保温时间为0.2~4h。保温时间更具体的为0.2~2h。
于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的步骤为:自然冷却至室温。
于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的步骤为:以5~10℃/min的降温速率降温至600~1000℃,再以4~8℃/min的降温速率降温至200~500℃后,自然冷却至室温。
于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中,步骤3)粉末的粒径小于等于600μm。
于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中,污染土壤通过机器人或机械手进行采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科技大学,未经西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5538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