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保温聚酰亚胺织物及其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55956.0 | 申请日: | 2020-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310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9 |
发明(设计)人: | 曹根阳;陈欣;汪嘉利;赵英杰;王讴奕;郭维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纺织大学;安庆汉宜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M15/333 | 分类号: | D06M15/333;D06M15/11;D06M13/513;D06M11/50;D06M11/79;D03D15/283;D01H5/72;D06M101/30 |
代理公司: | 武汉泰山北斗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50 | 代理人: | 程千慧 |
地址: | 430073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保温 聚酰亚胺 织物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温聚酰亚胺织物及其生产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对纱线进行上浆,浆料包括PVA1788、磷酸酯淀粉和偶联剂,其中PVA1788、磷酸酯淀粉和偶联剂的质量比为3‑5:10‑15:0.5‑1.5;浆料的整体含固率为8‑10%;上浆压力为60kN‑70kN;2、利用上浆后的纱线进行织造,得到织物;3、对织物进行退浆,退浆液包括3‑5g/L的H2O2、3‑5g/L的硅酸钠和1‑2g/L的渗透剂,浴比为1‑3:50,退浆后得到保温聚酰亚胺织物。本发明利用纱线结构、浆料配方、高压上浆、织物结构和退浆五个因素互相协同作用,实现织物良好的保温性能和耐洗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功能性纺织面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保温聚酰亚胺织物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保暖性能是服装面料的一项基本指标,一般情况下会采取填充保暖材料的方式来达到保暖的目的,例如日常可见的棉服,羽绒服等。但普通的保暖方式难以满足现代人对服装轻巧灵活美观的要求,因此开发轻质保暖的面料成为了一种趋势。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9700004 U,公告日期2019年11月29日,实用新型的名称为一种智能保温面料,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具有三层结构的智能保温面料的成型方法,利用石墨烯的的热传导功能以及对远红外线具有保暖的功能,辅以热能反射膜,将热量锁住,达到良好的保暖效果。此种面料保温效果效果优异,但面料的吸湿透气效果难以保证,因此会影响到实际的穿戴舒适性。中国专利公告号CN 210116226 U,公告日期2020年2月28日,实用新型的名称为一种防水保温的化纤面料,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多层结构的防水保温面料的成型方法,通过设置隔热层和吸水层以及高吸水吸湿纤维层,减少热量散失,提高吸水效果,达到防水保温的效果。此面料有优异的保温吸湿效果,但面料结构复杂,层数较多,制备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保温聚酰亚胺织物及其生产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保温聚酰亚胺织物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对纱线进行上浆,浆料包括PVA1788、磷酸酯淀粉和偶联剂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其中PVA1788、磷酸酯淀粉和偶联剂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质量比为3-5:10-15:0.5-1.5;浆料的整体含固率为8-10%;上浆压力为60kN-70kN;
步骤2、利用上浆后的纱线进行织造,得到织物;
步骤3、对织物进行退浆,退浆液包括3-5g/L的H2O2、3-5g/L的硅酸钠和1-2g/L的渗透剂,浴比为1-3:50,退浆后得到保温聚酰亚胺织物。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中上浆温度为95℃。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中采用30%的H2O2。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中的退浆方法具体为:常温下配置退浆液,按浴比1:50加入上浆工序后的上浆织物,退浆时以3℃/min的升温速度升温至85℃,并保温10min,保温结束后以3℃/min的降温速度降温至常温,退浆结束后取出织物,水洗织物并调节pH值至中性后,烘干定幅得到保温聚酰亚胺织物。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中的纱线为紧密纺纱线,纺纱方法为气流负压紧密纺。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中的纱线的纱支为60-100支。
一种保温聚酰亚胺织物,由上述方法制备而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纺织大学;安庆汉宜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未经武汉纺织大学;安庆汉宜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5595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