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长循环高倍率石墨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56090.5 | 申请日: | 2020-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974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发明(设计)人: | 张旱雨;赵攀;王玉华;胡孔明;王志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中科星城石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583;H01M4/62;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008 | 代理人: | 周长清;何文红 |
地址: | 410600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循环 倍率 石墨 负极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长循环高倍率石墨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粘结剂进行破碎,与导电剂混合,熔融造粒,破碎,所得融合物与人造石墨混合,机械融合,炭化,在炭化产物表面沉积人造固体电解质界面膜,得到长循环高倍率石墨负极材料。本发明中,人造固体电解质界面膜能够有效阻止电解液与人造石墨的直接接触,以及抑制无定形碳包覆层的破裂,且通过直接与导电剂接触,提高了石墨负极材料的导电性能,改善了人造石墨的倍率和循环性能,获得了容量高、循环性能好、倍率性能好的长循环高倍率石墨负极材料,用于制备锂离子电池时,能够显著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有着很高的使用价值和很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负极材料领域,涉及一种长循环高倍率石墨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碳材料具有容量高、嵌/脱锂可逆性好、电位平台低以及循环性能优良等优点,是3C类电子产品的主要负极材料并且得到了广泛应用,并逐步拓展为电动汽车(EV)和混合电动汽车(HEV)用电源。因此,开发和应用高性能电极材料是至关重要的。目前,锂离子电池主要以石墨类材料为负极材料,传统的石墨类负极材料在其循环过程中存在循环差、倍率性能差等问题。因此,开发一种高倍率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提高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的倍率性能,通常是在人造石墨表面包覆一层包覆层材料(如无定形碳材料)。然而,包覆材料在循环过程中容易破裂,从而使得电解液会逐步渗透到石墨负极材料中,在此过程中,电解液会与不断暴露出来的石墨负极材料反应,因而会在石墨负极材料表面持续生成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消耗了大量的活性锂,且电解液会逐步渗透到这些未被有效包覆的石墨负极材料中,因而会破坏石墨负极材料的结构,导致容量持续衰减,最终导致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恶化。
为了克服包覆材料在循环过程中容易破裂的问题,可在包覆材料层上包覆一层氧化物薄膜,但现有常规方法制得氧化物薄膜存在致密性不足,包覆厚度不均一,不能有效阻止包覆层的破裂,抑制电极液与石墨的副反应,而且会造成界面电荷转移阻抗增大,导致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恶化。另外,氧化物薄膜的导电性差,也会造成电池极化增大,材料的倍率性能恶化。
因此,如何获得一种容量高、循环性能好、倍率性能好的长循环高倍率石墨负极材料,对于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容量高、循环性能好、倍率性能好的长循环高倍率石墨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长循环高倍率石墨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粘结剂进行破碎;
S2、将步骤S1中破碎后的粘结剂与导电剂混合,熔融造粒,破碎,得到粘结剂/导电剂的融合物;
S3、将步骤S2中得到的粘结剂和导电剂的融合物与人造石墨进行机械融合,得到表面包覆有粘结剂和导电剂的人造石墨;
S4、将步骤S3中得到的表面包覆有粘结剂和导电剂的人造石墨进行炭化,得到表面包覆有无定形碳和导电剂的人造石墨;
S5、在步骤S4中得到的人造石墨的表面沉积人造固体电解质界面膜,得到长循环高倍率石墨负极材料。
上述的制备方法,进一步改进的,步骤S2中,所述粘结剂与导电剂的质量比为90~99∶1~10;所述粘结剂为石油沥青、煤沥青、中间相沥青、酚醛树脂、环氧树脂或石油树脂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导电剂为炭黑、乙炔黑、炉黑、科琴碳、碳纳米管、碳纤维、石墨烯中的一种或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中科星城石墨有限公司,未经湖南中科星城石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5609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