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列车单门控制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56687.X | 申请日: | 2020-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825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发明(设计)人: | 赵虹;戴鹏程;葛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B83/36 | 分类号: | E05B83/36;E05B81/58;E05B81/60;E05B81/62;E05B81/80;B61D19/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同泽专利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45 | 代理人: | 蔡晶晶 |
地址: | 210031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列车 单门 控制电路 | ||
本发明涉及列车单门控制电路,包含用于在列车休眠状态下对单门进行控制的第一电路和用于在列车唤醒激活状态下对车门进行控制的第二电路。列车在休眠状态下,第二电路无电,第一电路工作,蓄电池电源对门控单元供电,单门控制可由电解锁开关或单门按钮触发;列车在唤醒激活状态下时,第一电路被切断,第二电路有电,在本侧司机室激活且列车零速情况下,单门控制仅由激活司机室内的单门按钮触发。此发明设计即保证了机械装置寿命,同时也降低了电路设计成本及故障率,增加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车辆休眠及唤醒状态下的单门控制电路,适用于无司机室门的有轨电车或无人驾驶列车。
背景技术
传统有轨电车或无人驾驶列车,在未单设司机室门情况下,司机或维护人员通过靠近司机室的最近客室门上车,通常只考虑纯机械装置解锁单门或设计较为复杂的延时、保持电路实现单门解锁。
现有内/外部机械解锁装置为纯机械结构,通过钢丝绳与相邻的一个车门相连,通过钢丝绳拉动承载驱动机构上面的端部解锁装置进行解锁,且只能将车门解锁,还需人工将门页拉开。
现有的单门解锁控制电路增加了继电器、接触器、延时、保持电路,控制电路设计复杂,增加了电路设计成本及故障率。
为保证机械解锁装置寿命及降低电路设计成本,设计简单可靠的电路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主要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列车单门控制电路,即保证了机械装置寿命,同时也降低了电路设计成本及故障率,增加可靠性。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列车单门控制电路,所述列车具有门控单元、位于司机室内的单门按钮和位于车门外的电解锁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列车单门控制电路包含用于在列车休眠状态下对单门进行控制的第一电路和用于在列车唤醒激活状态下对车门进行控制的第二电路,所述门控单元具有电源输入端口、单门按钮第一信号端口、电解锁开关信号端口和单门按钮第二信号端口,
第一电路包含:连接于列车蓄电池电源正极的唤醒继电器常闭触点、连接于唤醒继电器常闭触点低电势端和单门按钮第一信号端口之间的单门按钮第一触点;连接于唤醒继电器常闭触点低电势端和电解锁开关信号端口之间的电解锁开关第一触点;和连接于唤醒继电器常闭触点低电势端和电源输入端口之间的并联的单门按钮第二触点和电解锁开关第二触点;
第二电路包含:连接于列车准备电源正极端和电源输入端口之间的供电线路、和依次串联连接于列车准备电源正极端和单门按钮第二信号端口之间的司机室激活继电器常开触点、零速继电器常开触点和单门按钮第三触点。
本发明还要求保护一种列车,其特征在于:包含上述的列车单门控制电路。
此外,本发明还涉及列车单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列车单门控制电路实现,该方法包含列车休眠状态下的单门控制,过程如下:
列车在休眠状态下,充电机不工作,准备电源无供电,列车的唤醒继电器不得电,唤醒继电器常闭触点闭合,由蓄电池对门控单元供电,单门控制可由电解锁开关或单门按钮触发:
当转动车门外的电解锁开关至解锁位,电解锁开关第一常开触点和电解锁开关第二常开触点闭合,门控单元的电源输入端口得电,电解锁开关信号端口接收到的信号从低电平跳变到高电平,门控器根据监测到当前单门状态进行单门开关操作,具体的,若当前单门为打开状态,则执行关闭操作,若当前单门为关闭状态,则执行打开操作;
当按下司机室内的单门按钮, 单门按钮的第一常开触点和第二常开触点闭合,门控单元的电源输入端口得电,单门按钮第一信号端口接收到的信号从低电平跳变到高电平,门控器根据监测到当前单门状态进行单门开关操作,具体的,若当前单门为打开状态,则执行关闭操作,若当前单门为关闭状态,则执行打开操作。
列车唤醒激活状态下的单门控制,过程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未经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5668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