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西洋参丹参三七丸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57448.6 | 申请日: | 2020-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2644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2 |
发明(设计)人: | 孙舒洁;孙润广;张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舒洁 |
主分类号: | A61K36/537 | 分类号: | A61K36/537;A61K9/20;A61K47/46;A61P7/02;A61P9/10;A61P25/20;A61P25/28;A61P39/00;A61K35/62;A61K35/64;A61K36/258 |
代理公司: | 西安佩腾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26 | 代理人: | 曹宇飞 |
地址: | 710061 陕西省西安***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西洋参 丹参 三七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中药制剂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西洋参丹参三七丸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西洋参丹参三七丸包括西洋参、丹参、三七、僵蚕和水蛭;西洋参、丹参、三七、僵蚕和水蛭的质量比为1:1:0.8~1.2:0.2~0.5:0.2~0.6,制备方法包括:1)取西洋参、丹参、三七、僵蚕和水蛭这五种中药;分别碾成粉末状;按质量比混匀,用蜂蜜调和,制成丸药。本发明通过中药调理,改善血栓纤溶性能,有效抑制血栓;能提高人体的耐缺氧能力;还具有宁神静气、消除疲劳、增强记忆力、改善睡眠质量的功效,药效温和,副作用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制剂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西洋参丹参三七丸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动脉硬化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血管疾病,其规律通常是在青少年时期发生,至中老年时期加重、发病。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是高血压、高脂血症、抽烟。其他诸如肥胖、糖尿病、运动不足、紧张状态、高龄、家族病史、脾气暴躁等都会引起动脉硬化。从营养学角度开看,引起动脉硬化主要是胆固醇和油脂饮食;大量摄入油腻性食物和富含胆固醇的食物,胆固醇不能溶解在身体内,导致血管壁增厚,最终形成血栓。同时发生血栓时,由于血管堵塞,人体血管供血不足,导致缺氧,就会发生休克等症状。
目前针对动脉硬化患者,采用扩张血管、调节血脂、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以及溶解血栓药和抗凝药。一般常用的就是通过抗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的药物、溶解血栓药或是抗凝药,这些药虽然能起到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但是功效单一、不能很好的应对动脉硬化伴随的其他症状(心悸、胸痛、胸闷、头痛、头晕、四肢凉麻、四肢酸懒、跛行、视力降低、记忆力下降、失眠多梦等);血栓的纤溶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西药价格昂贵、一般副作用较大,治标不治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公开一种西洋参丹参三七丸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通过中药调理,改善血栓纤溶性能,有效抑制血栓形成;能提高人体的耐缺氧能力;还具有宁神静气、消除疲劳、增强记忆力、改善睡眠质量的功效,药效温和,无副作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西洋参丹参三七丸,包括西洋参、丹参、三七、僵蚕和水蛭;所述西洋参、丹参、三七、僵蚕和水蛭的质量比为1:1:0.8~1.2:0.2~0.5:0.2~0.6。
进一步的,所述西洋参、丹参、三七、僵蚕和水蛭的质量比为1:1:1:0.2~0.5:0.2~0.6。
进一步的,所述西洋参、丹参、三七、僵蚕和水蛭的质量比为1:1:1:0.3:0.2~0.6。
进一步的,所述西洋参、丹参、三七、僵蚕和水蛭的质量比为1:1:1:0.3:0.4。
一种西洋参丹参三七丸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西洋参、丹参、三七、僵蚕和水蛭这五种中药;
2)将步骤1)中的五种中药分别碾成粒度为50~100μm粉末;
3)将步骤2)粉末状的五种中药,按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质量比混匀,用蜂蜜调和,制成丸药。
一种西洋参丹参三七丸的服用量为每次3-6g,2次/天。
一种西洋参丹参三七丸在改善血栓纤溶性能方面的应用。
一种西洋参丹参三七丸在提高人体耐缺氧能力方面的应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提供的西洋参丹参三七丸,包括西洋参、丹参、三七、僵蚕和水蛭;西洋参、丹参、三七、僵蚕和水蛭的质量比为1:1:0.8~1.2:0.2~0.5:0.2~0.6。通过西洋参、丹参、三七、僵蚕和水蛭几种中药协同作用,药效温和,改善血栓纤溶性能,有效抑制血栓形成;能提高人体的耐缺氧能力;还具有宁神静气、消除疲劳、增强记忆力、改善睡眠质量的功效,无副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舒洁,未经孙舒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5744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