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血小板反应蛋白1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药物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58055.7 | 申请日: | 2020-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561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5 |
发明(设计)人: | 谷平;鞠雅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K38/17 | 分类号: | A61K38/17;A61P27/02;A61P9/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薛红凡 |
地址: | 200011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血小板 反应 蛋白 制备 预防 治疗 年龄 相关性 黄斑 变性 药物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血小板反应蛋白1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药物中的应用,属于眼病药物技术领域。由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的病理过程包括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的损伤和死亡、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成和视网膜炎症,本发明采用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动物实验联合验证了血小板反应蛋白1(THBS‑1)在实验性蓝光诱导的视网膜炎症中的抗炎效果并验证了血小板反应蛋白1在抑制病理性新生血管中的作用以及视网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因此本发明提供了血小板反应蛋白1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眼病药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血小板反应蛋白1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视网膜退行性疾病主要包括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色素变性等,是全球视力受损的主要原因之一。AMD是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主要分为两种形式:非新生血管型AMD(干型AMD)和新生血管型AMD(湿型AMD)。干性AMD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的损伤和死亡以及光感受器的退化有关,而湿性AMD通常归因于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成,从而严重影响患者视力。
视网膜炎症是AMD的一个重要发病的病理过程,RPE功能障碍在AMD进展过程中的视网膜炎症和CNV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作为全身血液循环和神经视网膜之间的桥梁,负责通过视网膜和邻近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维持视网膜下间隙炎症反应和血管生成反应之间的平衡,当RPE受到不利刺激(如蓝光)的损害时,免疫/血管会被破坏,从而导致视网膜出现病理性炎症和/或血管生成反应。
目前,针对AMD等视网膜退行性疾病中视网膜炎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是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虽其可以有效得抑制炎症引发的视网膜水肿和炎症细胞的浸润,然而,诸如激素性青光眼和急性眼内炎等并发症很常见。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被公认为新生血管型AMD临床治疗的最首要的治疗方案。然而,有许多临床患者对抗VEGF治疗没有反应,其比例高达45%。此外,在临床实践中通常需要联合使用抗炎(曲安奈德)和抗血管治疗以达到令人满意的针对AMD的治疗效果。因此,一个有前景的辅助或替代疗法与当前的治疗策略并行是迫切需要的。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血小板反应蛋白1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药物中的应用,能够同时实现有效抑制蓝光诱导的视网膜炎症反应、抑制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以及保护视网膜免受蓝光诱导的视网膜损伤。
本发明提供了血小板反应蛋白1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药物中的应用。
优选的,所述血小板反应蛋白1的氨基酸序列如序列表SEQIDNO:1所示。
优选的,所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包括非新生血管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新生血管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优选的,所述血小板反应蛋白1的使用剂量每眼不低于1.2ng/g体重小鼠。
本发明提供了血小板反应蛋白1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视网膜炎症的药物中的应用。
优选的,所述视网膜炎症的预防和/或治疗方法包括降低视网膜中MCP-1和CD68的表达。
优选的,所述视网膜炎症由蓝光诱导所致。
本发明提供了血小板反应蛋白1在制备抑制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的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血小板反应蛋白1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视网膜损伤的药物中的应用。
优选的,所述视网膜损伤包括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损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未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5805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