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便携式RFID现场测试仪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58234.0 | 申请日: | 2020-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494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发明(设计)人: | 田正其;段梅梅;卢树峰;徐晴;欧阳曾恺;夏国芳;穆小星;龚丹;周超;袁晓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营销服务中心;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7/00 | 分类号: | G06K7/00;G06K19/07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绘未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89 | 代理人: | 王萍;肖继军 |
地址: | 21001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rfid 现场 测试仪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便携式RFID现场测试仪,包括控制终端、阅读器和天线;控制终端为含有应用软件的计算机或嵌入式主板,控制测试仪各部件之间的工作;阅读器为用于读取标签信息的设备,包含一个控制单元和一个射频模块;所述射频模块包含发射器与接收器,发射器用于向标签发送无线电信号,接收器用于接收标签的无线电信号;天线是标签与阅读器之间传输数据的发射、接收装置;控制终端控制阅读器通过天线发送电磁波,标签进入该电磁波磁场后,其内部的线圈会产生感应电流,标签开始工作并接收阅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如果是有源标签,将会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射频信号,阅读器通过天线获取该信号,解码后送至阅读器的控制单元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电子测量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便携式RFID现场测试仪。
背景技术
在无线电通信技术中,RFID技术,即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视觉、无机械或光接触的双向通信自动识别技术,具有高灵敏、高速度、抗干扰能力强、信息丰富可加密和寿命长等优点,以至于在标签识别、阅读器、RFID产品的测试与性能评估等方面的应用相当广泛。
RFID技术研究意义重大,它与雷达工作机理相似,雷达通过处理物体反射的无线电波或者微波来确定物体对象的位置、形状、状态等特性,RFID亦是如此。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军方就开始使用,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发展迅猛,到目前为止,各种RFID产品纷至沓来。在RFID行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对RFID产品的质量要求就更加严格,因此,检测RFID产品性能的RFID检测仪应运而生。但是RFID检测面临诸多困难,如标准多、性能要求高、笨重的大型检测系统设备又太不方便等。因此便携式RFID检测仪的设计与实现变得非常有必要,相关RFID电子标签和阅读器的设计也变得多样化。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申请提供一种便携式RFID现场测试仪,能够发射、采集和记录超高频和微波频段RFID标准射频信号,并依据相关自主标准对被测信号进行射频参数、协议参数和信令数据的分析。具有设计巧妙,操作方便,测量准确性高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便携式RFID现场测试仪,所述测试仪用于与RFID标签配合使用,所述标签是RFID现场测试仪的识别对象,由耦合元件和射频芯片组成,存储有用户信息,安装在被识别物体的表面,所述测试仪包括控制终端、阅读器和天线;
所述控制终端为含有应用软件的计算机或嵌入式主板,控制测试仪各部件之间的工作;
所述阅读器为用于读取标签信息的设备,包含一个控制单元和一个射频模块;所述射频模块包含发射器与接收器,发射器用于向标签发送无线电信号,接收器用于接收标签的无线电信号;
所述天线是标签与阅读器之间传输数据的发射、接收装置;
所述控制终端控制阅读器通过天线发送电磁波,标签进入该电磁波磁场后,其内部的线圈会产生感应电流,标签开始工作并接收阅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如果是无源标签,将会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如果是有源标签,将会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射频信号,阅读器通过天线获取该信号,解码后送至阅读器的控制单元进行有关数据处理,并最终反馈至控制终端实现数据的交互。
本发明进一步包括以下优选方案:
优选地,所述测试仪的控制终端和阅读器的控制单元集合在以可编程嵌入式双核处理器为中心芯片的主板上,所述可编程嵌入式双核处理器外围连接有电源管理模块、按键功能模块、电容触摸模块、异步收发器模块和阅读器的射频单元;所述射频单元为RF捷变收发器;
所述按键功能模块与电容触摸模块用于实现与用户进行数据交互;
所述异步收发器用于实现检测仪的通信接口功能;
所述电源管理模块用于实现外、内部供电模式转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营销服务中心;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营销服务中心;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582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