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工艺管线数字化交付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59406.6 | 申请日: | 2020-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318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5 |
发明(设计)人: | 冯涛;郭春荣;辛云星;王梅杰;李新锋;耿立国;宋轶;刘光铮;潘艳汝;许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石化胜利油建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3 | 分类号: | G06F30/13;G06F30/20;G06F113/14 |
代理公司: | 山东济南齐鲁科技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8 | 代理人: | 郑向群 |
地址: | 10010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工艺 管线 数字化 交付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工艺管线数字化交付方法,其中所述的设计单位对建设单位数字化交付平台进行一次交付,施工单位将施工信息按建设单位数字化交付平台的数据格式进行二次交付;建设单位把所有数据形成多维竣工模型,实现数据生命周期的闭环和智能化运维与管理的数字孪生体;优点为:本发明在预制上可及时获得管道安装图、管段图和施工数据,更快地做好施工前的预制工作;在材料管理上,科学智能的分配工程用料,降低材料管理混乱;在施工管理上,通过预制管段和现场安装的系列跟踪管理,减少施工延迟、返工返修,降低运营成本;通过三维模型管理,直观掌握工程进度和实时状态,提高项目管理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化工工程行业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工艺管线数字化交付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石油化工产能设计已由平面设计发展为多专业三维协同设计,三维设计成果仅是使用轻量化三维阅读器浏览3D图形文件,施工单位不具备三维成果的深化利用及数据的无缝衔接,导致预制厂及现场的施工技术仍停留在传统的二维图施工模式。尤其是工艺管线配管专业,施工单位仍采用传统的方式逐张单管图材料统计,手工进行焊口的编辑、预制段的划分,没有利用三维模型的展示功能达到直观了解工程进度,并进行协调和管理的水平。
影响和制约施工单位将三维成果转化为施工数字化管理手段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三个方面。一是工艺管线三维模型数据传输流程路径不通;二是没有利用国内先进的专用管线施工管理软件;三是数字化交付要求不明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基于工艺管线数字化交付方法。
本发明新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工艺管线数字化交付方法,数字化交付方法的工艺流程为:
1)工艺管线三维数据传输流程:
由三维协同设计软件A导出工艺管线IDF/PCF数据文件,通过IDF/PCF数据接口导入管道预制设计软件B,实现模型数据的无缝衔接;在三维模型上划分现场口与预制口,焊口编号,生成预制管段图、安装图及材料需求计划;每个单管图、管段预制图自动生成二维码,方便预制管段的追溯管理;
2)工艺管线数字化交付的数据格式:
管道三维数据模型加设完成后,由管道预制设计软件数据接口输出回传三维数据模型的特定数据格式模板,模板信息包括焊口坐标、焊口形式、焊口编号,在三维数据模型显示响应的数据信息;
3)管道施工管理软件:
管理软件是项目管理的工作平台,包括材料管理系统、焊接管理系统、管道工作APP三大模块,从管道预制设计软件接收基础数据;在材料管理系统上,可以批量导入材料到货计划和物资需求表,可以统计材料到货及收发料的状态,项目管理人员根据施工生产需要,自主选择预制管段部位的优先级别,并进行配料;焊接管理系统包括焊工管理、焊接报验、无损检测、热处理、焊缝补焊的施工管理,形成竣工图及可视化进度图表;管道工作APP,操作人员通过扫描二维码快速定位管段和焊缝;每个工序完成后,通过手机APP点击即可完成数据上报,从而对预制、安装、试压的每个工作节点进行记录跟踪;通过管理软件实现项目的三维可视化、数字化施工管理,为数字化交付做好基础数据的准备;
4)工艺管线数字化交付方法:
设计单位通过数据接口及数据模板将多专业协同设计的模型对建设单位数字化交付平台进行一次交付,施工单位将具有施工记录、质检报告、检测报告等施工信息按建设单位数字化交付平台的数据格式进行二次交付;建设单位把所有数据进行数据融合、轻量化处理,形成一个特定的数据库为中心的多维竣工模型,实现数据生命周期的闭环和智能化运维与管理的数字孪生体,提升数据质量,降低或消除数据孤岛,实现数据的资产化管理。
所述的三维协同设计软件为AUTODESK REVIT、AVEVA PDMS、SMARTPLANT 3D、PlantDesign Syste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石化胜利油建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石化胜利油建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5940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