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传输信号内衬油管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60602.5 | 申请日: | 2020-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0614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陆华飞;李荣明;孙昌平;李晓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市华业石油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D23/00 | 分类号: | B29D23/00;B29B7/28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0 | 代理人: | 席卷 |
地址: | 2265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传输 信号 内衬 油管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传输信号内衬油管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S1、制备油管,S2、制备内衬,S3、制备绝缘密封圈,绝缘密封圈的中心位置设有贯穿槽,绝缘密封圈包括外侧的密封圈以及内侧的绝缘圈,本发明通过缘密封圈形成对触点结构连接位置的绝缘密封作用,一方面,密封圈起到将触点结构和外界的液体进行密封,避免外界液体进入到触点结构的连接处,另一方面,绝缘圈选择氟橡胶起到对触点结构连接处和外界进行绝缘的作用,避免触点结构的连接处出现漏电情况,确保内衬油管使用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油设备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可传输信号内衬油管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油井井下参数的测量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由于井口管径的限制以及井下环境的复杂性,将电缆线从井下延伸到井上需要复杂的布线工作,满足数千米的远距离信号传输,这种电缆线的布线工作给现场的油井布置带来很多不便,不仅需要占用空间,同时电缆线在外界容易受到腐蚀的作用,影响测量参数信号的传递。
现有技术中,提出一种在内衬油管设置电缆线,在内衬油管相互连接时,电缆线同时相互连接,利用内衬油管内部连接的电缆线传输油井井下参数测量的信号传递,然而,在将电缆线设置在内衬油管后,如何解决电缆线之间的绝缘密封性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可传输信号内衬油管的制备方法,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中的一个或者多个。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创新点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S1、制备油管,油管的连接处为锥形螺纹;
S2、制备内衬,a、将电缆线预先埋入内衬的注塑模具中,内衬注塑成型时包覆在电缆线的两个端部,b、将内衬装在油管的内壁并对内衬进行加热膨胀处理,使得内衬的端部在油管的端部形成翻边,c、对翻边进行挖空处理,挖空位置位于电缆线的位置,挖空位置成型为保护槽,d、在电缆线的端部连接触点结构;
S3、制备绝缘密封圈,绝缘密封圈的中心位置设有贯穿槽,绝缘密封圈包括外侧的密封圈以及内侧的绝缘圈,具体制备过程如下:a、根据油管、内衬、贯穿槽的规格,利用高强度高耐热橡胶制备密封圈,b、制备材质为氟橡胶的绝缘圈,c,将绝缘圈粘接在密封圈的内部。
进一步的,在S3中的步骤a中,高强度高耐热橡胶制备过程如下:
e、制备白炭黑分散液并将白炭黑分散液分成三等分;
f、将密炼机中通水预热,选取适量比份的氯丁橡胶和其中一份白炭黑分散液加入到密炼机中,然后启动密炼机,密炼机对溶液进行搅拌,搅拌5-10分钟,搅拌速率为20-40转/分钟,密炼机温度为 30-50℃,使其混合均匀后,冷却放置60-80分钟;
g、冷却后,再次启动密炼机,然后在密炼机中缓慢的加入适量比份的二甘醇、第二份白炭黑分散液、偶联剂,搅拌40-60分钟,搅拌速率为60-80转/分钟,对其混合物进行均匀搅拌,等待至密炼机内部温度升至100-120℃时,通过密炼机排胶口进行排胶,然后把排出的胶体收集,冷却至室温,待用;
h、然后把上述步骤g中得到的胶体再次投入到密炼机中,然后选取适量比份的第三份白炭黑分散液、热稳定剂、抗氧剂、促进剂和防老剂投入到密炼机中,启动密炼机,进行搅拌,搅拌10-20分钟,搅拌速率为60-80转/分钟,对其混合物进行均匀搅拌,等待至密炼机内部温度升至60-80℃时,通过密炼机排胶口进行排胶,然后把排出的胶体收集,冷却6-8小时,即可获得高强度高耐热的橡胶。
进一步的,上述触点结构包括金属片以及设置在金属片端部的U型开口,金属片的端部连接在电缆线的端部且位于保护槽的内部,U型开口朝外且延伸出保护槽,两个内衬的翻边分别抵触在绝缘密封圈的两端时,两个U型开口分别从贯穿槽的两端穿入贯穿槽的内部且U型开口完全包覆在绝缘圈的内部,两个U型开口之间设有缓冲弹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市华业石油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南通市华业石油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606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