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和HIPS树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61246.9 | 申请日: | 2020-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854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1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成;徐忠亮;刘天鹤;赵爱红;朱晓光;王冬萍;王大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L9/00 | 分类号: | C08L9/00;C08F279/02;C08F212/08;C08F279/04;C08F220/44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王崇;李婉婉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顺式 丁二烯 橡胶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hips 树脂 | ||
本发明涉及聚丁二烯橡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和HIPS树脂及其制备方法,该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的数均分子量呈双峰分布;所述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中的1,2‑结构单元与1,4‑结构单元的含量重量比为0.06‑0.25:1;所述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在100℃的门尼粘度ML1+4为40‑60;所述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在25℃的5重量%苯乙烯溶液的粘度为130‑190cp;所述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的5重量%苯乙烯溶液的APHA色度小于5。本发明的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不含卤素、APHA色度低,用作连续本体HIPS/ABS树脂的增韧剂,制得的树脂具有优异的抗冲性能和极低的黄色指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丁二烯橡胶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一种制备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的方法、所述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在制备树脂中的应用、一种HIPS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LCBR)由于具有凝胶含量低、不含过渡金属、色泽好;顺反呈无规分布、低温无结晶、低温抗冲击性能好、分子量可以自由调节;含有适中含量1,2-聚合结构单元、接枝和交联反应活性高等优点,成为树脂尤其是HIPS树脂和ABS树脂改性的首选增韧橡胶。
但是,目前市场上的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用作树脂增韧剂时,树脂的抗冲性能仍然不太理想,因此,如何制备出能够显著提高树脂例如ABS/HIPS树脂的抗冲性能的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难题。
目前,按照聚合工艺的不同,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可分为连续聚合工艺和间歇聚合工艺;连续聚合工艺生产的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大多为线型结构,5重量%苯乙烯溶液粘度相对较大,分子量分布较宽,在HIPS树脂中形成的橡胶相粒径较大,对光线的散射作用减弱,HIPS树脂的光泽度下降;间歇聚合工艺生产的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一般采用星型结构,能实现5%苯乙烯溶液粘度和门尼粘度的平衡控制,降低冷流现象。
但在传统的LCBR星型橡胶中,LCBR产品的苯乙烯(或甲苯)溶液浑浊,APHA色度较高,制备得到的HIPS树脂黄色指数高,不能够满足下游用户的使用要求。
因此,如何制备出能够在不损失树脂表面光泽度的前提下提高树脂抗冲强度并改善树脂黄色指数的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成为必须攻克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APHA色度低,且能够在不损失树脂表面光泽度的前提下,提高树脂抗冲强度并改善树脂黄色指数的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
本发明的发明人经过大量研究发现,在传统的LCBR星型橡胶中,几乎所有产品都采用氯硅烷偶联剂进行偶联,由此会导致大量氯离子进入凝聚水,腐蚀设备,导致LCBR产品中铁离子含量明显上升,色度偏高,同时采用氯硅烷偶联剂进行偶联,部分卤素残留在LCBR橡胶中,卤素在苯乙烯或甲苯中几乎不溶解,导致LCBR产品的苯乙烯或甲苯溶液浑浊,APHA色度显著上升。并且发明人还意外地发现,通过采用特定地制备工艺,降低LCBR橡胶中的卤素含量,在HIPS树脂制备中,HIPS树脂的黄色指数能明显改善,基于上述发现,提供了本发明。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该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的数均分子量呈双峰分布,其中,低数均分子量组分的数均分子量为10万-13万,且所述低数均分子量组分的分子量分布指数为1.0-1.1;高数均分子量组分的数均分子量为27万-39万,且所述高数均分子量组分的分子量分布指数为1.0-1.1;所述高数均分子量组分与所述低数均分子量组分的数均分子量之比为2.7-3.0:1;所述低数均分子量组分与所述高数均分子量组分的含量重量比为0.66-1.5:1;以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6124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