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子输运性能更优的IV-V族二维半导体模型构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61540.X | 申请日: | 2020-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076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1 |
发明(设计)人: | 张铮琪;宋家欣;陈俊山;曾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398 | 分类号: | G06F30/398;H01L29/30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炳斐 |
地址: | 21009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输运 性能 iv 二维 半导体 模型 构建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子输运性能更优的IV‑V族二维半导体模型构建方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取IV族元素和V族元素,构建二维半导体理想模型;计算理想模型的电子输运性质,包括能带结构、伏安特性IV曲线以及传输特性;基于所述二维半导体理想模型构建多种二维半导体缺陷模型;计算各缺陷模型的电子输运性质,包括能带结构、伏安特性IV曲线以及传输特性;根据二维半导体理想模型以及各缺陷模型的电子输运性质,选取最优的二维半导体缺陷模型。本发明对理想的二维半导体模型进行缺陷设计,使缺陷周围重建期间形成的新建长度来评估结构稳定性,提高了最优方案的精确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型二维半导体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子输运性能更优的IV-V族二维半导体模型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信息行业的快速发展与科技材料需求的不断提高,提升电子器件材料的输运性能成为至关重要的任务。当前,传统半导体大部分由硅制作,因为硅的三维周期结构,每个硅原子都连接着周围4个硅原子,会引入其他的一些杂质,使得其迁移率受到影响,导致三维半导体应用于电子设备时仍然具有的缺陷。而相对而言,二维半导体可以在一个较小的器件里,有较高电流开关比,逐渐成为当今发展的趋势。
IV-V族化合物成为近年来也成为科研工作者的关注焦点之一,并且已经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Ⅳ族元素组成的二维材料如石墨烯等,因其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优良的电子输运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但因其缺乏本征带隙,限制了其在发光二极管方面的应用。而Ⅴ族元素组成的二维材料如磷,虽然具有连续可调带隙,但由于在空气不稳定,也限制了其未来的应用。将IV族元素与Ⅴ族元素相结合,由于二者晶格常数大小不同,在两种材料间产生了晶格失配,可以生长出失配率很高的外延层,使晶格的失配可以通过合金层的应变得到补偿或调节。在电学性能方面,Ⅳ-V族二维半导体具有较高的载荷子迁移率和可调带隙,适用于电子和光电子器件,其优异的高比表面积,使其适用于做电催化物,在电子、光电子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对此,国内外专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2017年,Liqin Zhou等计算得到单层IV-V族二维半导体具有良好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稳定性,层间结合能很小,较容易从自然界中存在的大块固体中剥落,且具有相对较小且各向异性的载流子有效质量,但由于其易剥落的性质,在现实使用中会存在不稳定的情况。2018年,C.S.Jung等采用液相剥离法制备了单层IV-V族半导体纳米片,发现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产生较大且稳定的光电流,且可见光照射下显示出良好的光电化学分解水的性能,但是在实验之后电子输运性能会大大减弱。同年,J.Guo等制备了少数层IV-V族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其在室温下为空穴导电型半导体,与最先进的过渡金属硫化物晶体管性能相当,但使用温度需要严格把控,不适用于大多数情况。以上研究均存在二维半导体材料在环境条件下不稳定,使得其电学性能会由于不同环境产生波动的情况。
综上所述,现阶段所研究的二维半导体材料均存在不稳定的情况。对于易制备的材料,其实际应用中性能会产生波动;对于易与其他物质反应的材料,其电学性能会在使用后大大减弱;性能好且稳定的二维半导体材料适用温度范围又极为有限。所以引入各种缺陷以适应不同偏压下的差异,设计并仿真计算一个优化的结构来改善纳米器件的电子输运,这对IV-V半导体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电子输运性能更优的IV-V族二维半导体模型构建方法。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电子输运性能更优的IV-V族二维半导体模型构建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选取IV族元素和V族元素,构建二维半导体理想模型;
步骤2、计算理想模型的电子输运性质,包括能带结构、伏安特性IV曲线以及传输特性transmission;
步骤3,基于所述二维半导体理想模型构建多种二维半导体缺陷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6154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