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锚固力可控适应大变形的围岩锚固支护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61610.1 | 申请日: | 2020-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605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1 |
发明(设计)人: | 刘永奇;郭铭群;李晋;李本良;宋倩;王彦兵;唐帅;贺修安;洪倩;涂新斌;王玉杰;吴浩;张强;刘立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D21/00 | 分类号: | E21D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王富强 |
地址: | 102209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锚固 可控 适应 变形 围岩 支护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锚固力可控适应大变形的围岩锚固支护结构,涉及岩土工程技术领域,主要结构包括锚杆和预应力组件;所述预应力组件设置于所述锚杆的一端。预应力组件能够调整预应力的大小,以提高对围岩变形大小的适应能力;预应力弹簧外部套设橡胶套,以保证预应力弹簧在长期工作环境中不发生锈蚀且支撑性能不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岩土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锚固力可控适应大变形的围岩锚固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边坡或地下洞室等支护领域,锚杆、锚索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支护型式,其存在基本可分为无预应力和有预应力型式,此外还可以分为普通锚杆(索)和可伸缩锚杆(索)。一般情况下施加有预应力的锚杆(索)后期主要通过杆(索)体自身伸缩量适应岩体变形,而现有的适应岩体变形锚杆(索)体,由于自身变形能力强、刚度小而难以施加预应力,且预应力张拉后基本不可调整,这些原因将导致在地下洞室或边坡支护时,如前期施加预应力后岩体变形过大锚固体会发生拉断形式的锚固失败,如前期无预应力则无法有效控制岩体变形,特别是对变形具有较高限制目标的岩土工程体而言,同样意味着锚固失败。现有的让压理念锚杆(索)虽可根据锚杆(索)体自身变形实现让压目的,但基本通过自身变形让压,变形后期让压能力及锚固体无法有效控制。如何实现锚固力恒定、张拉力可调且能实现适应岩体较大变形,体现让压理念的同时锚固岩土体,仍是目前工程亟待解决的难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锚固力可控适应大变形的围岩锚固支护结构,可以在围岩大变形条件下主动提供锚固力,并可按围岩大变形的不同等级配置不同的预应力弹簧以达到岩体锚固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锚固力可控适应大变形的围岩锚固支护结构,包括锚杆和预应力组件;所述预应力组件设置于所述锚杆的一端。
可选的,所述锚杆包括锚固杆体和锚固块;所述预应力组件设置于所述锚固杆体的一端,所述锚固块设置于所述锚固杆体的另一端。
可选的,所述预应力组件包括承压垫板、紧固装置和预应力弹簧;所述承压垫板套设于所述锚杆的一端上,所述紧固装置可拆卸的设置于所述锚杆的端部,所述预应力弹簧套设于所述锚杆上,且所述预应力弹簧设置于所述承压垫板与所述紧固装置之间。
可选的,所述承压垫板中部设置有中心孔。
可选的,所述承压垫板上设置有多个螺栓孔。
可选的,所述锚杆的一端端部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紧固装置中部设置有螺纹孔,所述外螺纹与所述螺纹孔相匹配。
可选的,所述紧固装置一端为平面结构,所述紧固装置另一端设置有加强肋。
可选的,所述预应力弹簧外部套设有橡胶套。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中的锚固力可控适应大变形的围岩锚固支护结构主要结构包括锚杆和预应力组件;所述预应力组件设置于所述锚杆的一端。预应力组件能够调整预应力的大小,以提高对围岩变形大小的适应能力;预应力弹簧外部套设橡胶套,以保证预应力弹簧在长期工作环境中不发生锈蚀且支撑性能不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中锚固支护结构整体图。
图2为本发明中锚固支护结构斜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中锚固力控制段斜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中锚固段斜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未经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6161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