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止干法除尘系统泄爆的转炉点火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65649.0 | 申请日: | 2020-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5339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发明(设计)人: | 何智荣;张峰;覃小峰;赵科;陈兵益;肖武;许其艺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C5/38 | 分类号: | C21C5/38 |
代理公司: | 韶关市雷门专利事务所 44226 | 代理人: | 周胜明 |
地址: | 512123 广东省韶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止 除尘 系统 转炉 点火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止干法除尘系统泄爆的转炉点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转炉内的炉渣溅干后,兑入铁水;S2、启动风机,将转炉产生的烟气吹至干法除尘系统进行净化与回收;S3、下枪点火前,先吹入惰性气体以降低转炉内的氧气含量,然后再转为吹入氧气点火,使转炉点火后逐渐达到稳定的氧压。本发明可适用于铁钢比为780~800kg/t的装入模式的转炉,能够极大地降低转炉下枪由低氧压到工作氧压的过程时间,同时减少转炉干法除尘系统泄爆的次数,从而能够保护干法除尘设备及延长其使用寿命,节约生产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炼钢转炉干法除尘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防止干法除尘系统泄爆的转炉点火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现有的转炉煤气净化与回收系统多采用传统的湿法除尘技术(OG法),自动化控制水平和煤气回收量都较低,净化后的煤气含尘量仍达100mg/m3,回收系统能耗较大。与传统的转炉湿法除尘系统相比,干法除尘系统具有烟气含尘量低、风机寿命长、节水、节电、回收煤气量大、粉尘利用率高、煤气质量高、避免二次污染等优点;转炉干法除尘技术的基本原理是转炉在炼钢过程中氧和碳反应后生成富含CO的废气,烟气经过余热锅炉间接冷却后进入蒸发冷却器进行直接冷却,然后以150~200℃的温度从蒸发冷却器排出,经由烟气管道进入静电除尘器除去粉尘。该系统主要由蒸发冷却器、静电除尘器、轴流风机、转换站、煤气冷却器等设备组成。
在现有技术中,干法除尘工艺每吨钢煤气含尘量可以达到10mg/m3;净化后的煤气含尘量低,风机使用寿命长,需要维护的工作量小;干式系统耗电量约为湿式系统的1/3,节电70%左右;干法除尘耗水量低,平均耗水量0.05m/t钢,而湿法除尘系统耗水量在0.25m/t钢。因此,转炉烟气干法除尘技术被公认为是今后冶金除尘系统的发展方向。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由于炼钢过程不仅要产生转炉煤气,而且还会吸入颗粒极小的粉尘颗粒,转炉煤气属于易燃易爆介质,在干法除尘系统的电除尘过程,一旦控制不好就会发生煤气泄爆,而炼钢过程吸入的粉尘颗粒中含有颗粒极小的粉尘以及部分金属铁粉,这部分物质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控制就会发生粉尘泄爆。因此,静电除尘器都安装有泄爆装置,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一旦除尘器内发生爆炸,泄爆装置能够自动打开将燃烧膨胀的气体及时进行排放并且能够自动复位,降低了对静电除尘器的破坏程度,从而保证了静电除尘器长期运行,但是每次泄爆也会对设备造成损伤,因此,如何防止泄爆成为延长干法除尘系统寿命的重要因素。
在现有的专利文献中,公开号为CN102344987A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披露了一种提钒转炉一次烟气干法除尘工艺;公开号为CN101570808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披露了一种转炉煤气干法除尘系统及其防爆装置;公开号为CN102010928A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披露了一种基于干法除尘工艺的转炉氧枪吹炼控制方法;公开号为CN101892343A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披露了一种转炉煤气干法除尘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公开号为CN101619375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披露了一种顶底复吹转炉防止电除尘泄爆的方法。然而,这些专利申请公开都主要集中阐述了干法除尘系统的使用方法或如何防止煤气如一氧化碳、氢气的泄爆,对于如何防止半钢炼钢转炉的干法除尘系统中的粉尘泄爆的方法均未公开。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干法除尘系统泄爆的转炉点火方法。本发明可适用于铁钢比为780~800kg/t的装入模式的转炉,能够极大地降低转炉下枪由低氧压到工作氧压的过程时间,同时减少转炉干法除尘系统泄爆的次数,从而能够保护干法除尘设备及延长其使用寿命,节约生产时间。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防止干法除尘系统泄爆的转炉点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转炉内的炉渣溅干后,兑入铁水;
S2、启动风机,将转炉产生的烟气吹至干法除尘系统进行净化与回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6564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