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装配式建筑减震装置及其工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67747.8 | 申请日: | 2020-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248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9 |
发明(设计)人: | 陈永高;钟振宇;单豪良;罗烨钶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F16F15/067 | 分类号: | F16F15/067;E04B1/98 |
代理公司: | 绍兴市寅越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85 | 代理人: | 陈彩霞 |
地址: | 312006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配式 建筑 减震 装置 及其 工作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建筑减震装置及其工作方法,包括支撑座,支撑座顶端固定设置安装有减震组件,支撑座左右两侧外壁对称设置安装有重力固定组件,支撑座两侧外壁位于重力固定组件正下方设置安装有转动固定组件,支撑座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中心开设有滑动通孔。本发明通过设置有减震组件,在吊装过程中如果有横向的力,则会通过第一减震弹簧抵消一部分横向力,通过设置有旋转固定组件,通过将吊装的配件缓缓下降的重力转化成固定的抵紧力,使装配更加稳固,重力越大,锁紧力越大,提升了装配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器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减震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装配建筑就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之一,装配建筑是用预制的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其优点有建造快、成本低等,迅速在世界各地推广开来。
目前,大部分的装配建筑在装配过程中没有专门的减震装置,在吊装的过程中,由于惯性,吊装的配件有可能会给予底座横向的力,如果横向的力过大可能会破坏建筑内部应力,严重时可以导致坍塌。因此我们对此做出改进,提出一种装配式建筑减震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问题,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减震装置及其工作方法,通过设置有减震组件,在吊装过程中如果有横向的力,则会通过第一减震弹簧抵消一部分横向力,通过设置有旋转固定组件,通过将吊装的配件缓缓下降的重力转化成固定的抵紧力,使装配更加稳固,重力越大,锁紧力越大,提升了装配的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装配式建筑减震装置,包括支撑座,支撑座顶端固定设置安装有减震组件,支撑座左右两侧外壁对称设置安装有重力固定组件,支撑座两侧外壁位于重力固定组件正下方设置安装有转动固定组件;
所述支撑座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中心开设有滑动通孔,第一支撑板左右两侧对称固定安装有竖直设置的立板,第二支撑板位于第一支撑板正下方与立板固定连接,立板外侧壁面固定连接有滑槽限位杆,立板壁面位于立板正下方开设有竖直滑槽,竖直滑槽位于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立板侧壁面位于竖直滑槽一侧固定连接有棘爪架,立板侧壁面位于竖直滑槽正下方开设有螺纹孔,立板侧壁面位于滑槽限位杆与竖直滑槽之间开设有沿中线左右对称的第一减震通孔;
所述减震组件包括顶部开设有安装槽的放置座和安装在放置座安装槽内部的承托板,放置座底端开设有左右对称的第二减震通孔,放置座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有与第一减震通孔相对应的第一减震导柱,第一减震导柱穿过第一减震通孔与立板滑动连接,第一减震导柱上套设有第一减震弹簧,第一减震弹簧的一端与放置座外侧壁面固定连接,第一减震弹簧的另一端与立板的内壁面固定连接,承托板底端中心固定连接有动力传递立杆,动力传递立杆穿过滑动通孔与第一支撑板滑动连接,承托板底端位于动力传递立杆左右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二减震导柱,第二减震导柱穿过第二减震通孔与放置座滑动连接,第二减震导柱上套设有第二减震弹簧,第二减震弹簧的一端与第二减震导柱底端固定连接,第二减震弹簧的另一端与放置座安装槽底板的顶端固定连接,动力传递立杆底端固定连接有动力传递横杆,动力传递横杆穿过竖直滑槽与立板滑动连接;
所述重力固定组件包括旋转固定柱、限位棘爪,旋转固定柱顶部周侧固定连接有旋转固定板,旋转固定柱周侧位于旋转固定板下方开设有螺旋滑槽,旋转固定柱底端固定连接有转轴件,旋转固定柱周侧固定套设有与限位棘爪相对应的棘轮;
所述转动固定组件包括位于立板内侧的抵紧板和位于立板外侧的旋钮,旋钮内端固定连接有螺纹孔螺纹连接的螺纹杆,螺纹杆远离旋钮的一端与抵紧板紧密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6774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