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人工饲料小蚕饲育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11167963.2 申请日: 2020-10-27
公开(公告)号: CN112335615A 公开(公告)日: 2021-02-09
发明(设计)人: 邹邦兴;张友洪;肖文福;张剑飞;蒋亚明;李林波;周安莲;何明辉;卿圣环;肖金树;刘俊风;陈宝瑞 申请(专利权)人: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主分类号: A01K67/04 分类号: A01K67/04
代理公司: 成都弘毅天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30 代理人: 谢建
地址: 637000 四*** 国省代码: 四川;5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高效 人工 饲料 饲育 方法
【说明书】:

发明涉及养蚕技术领域,用于减少饲料的浪费,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饲料霉变机率,具体涉及一种高效人工饲料小蚕饲育方法,包括收蚁阶段和饲养阶段,其中收蚁阶段为:将点青后的蚕种均分后装入收蚁袋中,摇匀,所述收蚁袋由黑色胶底面和白纸组成;将装有蚕种的收蚁袋进行黑暗处理,收蚁日早上5点开灯感光,然后用水对收蚁袋四周进行润湿处理,即可将收蚁袋的白纸和黑色胶底面分开,将白纸上的蚁蚕覆盖在蚕箔中的饲料上,待蚁蚕全部爬到饲料上之后取出白纸即可;本发明的饲育方法实现了快速收蚁的效果,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提高了蚕卵的质量;避免了饲料的浪费,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符合生产操作;还避免了病原微生物感染饲料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养蚕技术领域,用于减少饲料的浪费,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饲料霉变机率,具体涉及一种高效人工饲料小蚕饲育方法。

背景技术

桑蚕以卵来繁育,新的有机体是在卵内形成的,在卵内形成的幼虫,咬破卵壳孵化出来,刚出卵壳的幼虫体驱细小,呈黑褐色,全身满生刚毛,形态象蚂蚁,叫做蚁蚕。蚁蚕随食桑而迅速成长,中部变青,刚毛变稀,称疏毛期,随之体驱增大,体色逐渐变淡而转青白色,通常情况下,蚕在幼虫期间会经历4眠5龄,其中1、2、3龄为小蚕期,4、5龄为大蚕期,第一龄从孵化到第一眠终了;第二龄从第一眠后饷食到第二眠终了;第三龄从第二眠后饷食到第三眠终了;第四龄从第三眠后饷食到第四眠终了;第五龄从第四眠后饷食到老熟上簇。

随着养蚕业的发展,目前存在了较多的养殖户,但现有的养殖技术存在较多的缺点,例如现有的收蚁方式为:蚕种点青后将其按卵量均匀分成若干等份,然后将其均匀摊开,盖上白纸(此过程需要大量人力),黑暗处理,收蚁日早上5点开灯感光,然后将白纸取出,将粘在白纸上的蚁蚕用鹅毛扫落在提前摆好饲料的蚕箔里,同时白纸上不可避免粘有未孵化的蚕卵,待其孵化后会与当前收蚁蚕子之间存在发育开差;该方法费工费时,不可避免要损伤部份蚁体,收蚁结束时间推迟,为确保共育质量埋下隐患,以及共育控制日眠带来难度。

其饲养方式也存在缺点,现有的饲养方式为:饲料切片饲养,将高压灭菌冷却后的饲料用刀或其他器具切成2-4mm薄的片状结构,然后在轻轻的将其摆放在蚕箔里,这种饲养方式存在浪费饲料、费时费工、劳动强度大、不适于生产操作的缺点。

目前使用的蚕具也存在缺点,大多为塑料蚕具或木材框架,标准为80×100cm,其缺点为:在重叠饲养过程中,蚕箔之间空隙大,增加了病原微生物感染饲料的机会,最后造成饲料容易霉变,从而影响蚕茧产量。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的小蚕饲育方法存在费工费时、饲料浪费严重、劳动强度大、不适于生产操作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人工饲料小蚕饲育方法,该饲育方法实现了快速收蚁的效果,避免了未孵化的蚕卵与孵化的蚕卵混合导致后续工作量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提高了蚕卵的质量;避免了饲料的浪费,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符合生产操作;还避免了病原微生物感染饲料的问题。

中的收蚁阶段采用有黑色胶底面和白纸组成的收蚁袋进行收蚁,将蚕卵装入收蚁袋后会粘在黑色胶底面,其孵化后卵壳继续粘在黑色胶底面,蚁蚕则附在白纸上,实现卵壳与蚁蚕分开,便于快速收蚁;而且在饲养时直接将饲料颗粒撒在蚕箔中即可,节省了大量的时间,降低了劳动力度,同时也节约了饲料的用量;同时对蚕箔的改进缩小了蚕箔之间的间隙,通过使用紫外消毒灯和黑布覆盖蚕箔,有效降低了饲料霉变的机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效人工饲料小蚕饲育方法,包括收蚁阶段和饲养阶段,所述收蚁阶段的收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点青后的蚕种均分后装入收蚁袋中,摇匀,所述收蚁袋由黑色胶底面和白纸组成;

步骤2:将装有蚕种的收蚁袋进行黑暗处理,收蚁日早上5点开灯感光,然后用水对收蚁袋四周进行润湿处理,即可将收蚁袋的白纸和黑色胶底面分开,将白纸上的蚁蚕覆盖在蚕箔中的饲料上,待蚁蚕全部爬到饲料上之后取出白纸即可。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未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679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