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测井相联合叠后地震属性预测储层产能的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11168791.0 申请日: 2020-10-28
公开(公告)号: CN112213797A 公开(公告)日: 2021-01-12
发明(设计)人: 孙建孟;林磊;王军;王敏;管耀;石磊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主分类号: G01V11/00 分类号: G01V11/00;G06F30/27;G06K9/62;G06N20/10
代理公司: 青岛智地领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7252 代理人: 肖峰
地址: 266580 山*** 国省代码: 山东;37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利用 测井 相联 合叠后 地震 属性 预测 产能 方法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测井相联合叠后地震属性预测储层产能的方法,具体涉及地球物理勘探领域。本发明根据工区内所有井的标准化测井曲线划分测井相建模标准井和非标准井,提取测井相建模标准井测井曲线主成分并进行K‑means聚类分析,基于肘部法则确定最佳聚类数划分测井相,再对非标准井测井曲线提取相同主成分并利用K‑means聚类分析划分测井相,建立测井相品质模型,利用测井相品质表征储层产能,提取叠后地震属性并与测井相品质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确定敏感地震属性,基于支持向量机回归算法,建立敏感地震属性与测井相品质间的映射关系,绘制测井相品质平面图进行产能预测。本发明利用测井相与地震属性实现了储层产能的准确预测,有利于指导油田勘探开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球物理勘探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测井相联合叠后地震属性预测储层产能的方法。

背景技术

产能预层作为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是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与资源评价和开发方案的制定密切相关。

测井数据中含油丰富的地质信息,测井相是指地下具有相似储层性质的一组测井数据集,通过对测井相分类可以将地层划分为多个具有不同地质意义的纵向条带。国内外学者对于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储层预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87年Pierre等利用贝叶斯决策等方法利用测井资料实验了地层岩性的自动识别;雍世和和杜启振利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划分关键井中标准样本层的测井相类型,再根据数学算法针对各类测井相建立判别模型,通过建立测井相-岩性数据库进行地层的岩性识别;2007年王小军等将测井相分析应用到岩性油气藏的沉积微相解释中;2010年马小刚等利用曲线形态分析和单井相分析研究沉积特征预测储层的有利区带。

地震属性是指由叠前或叠后地震数据经数学变换导出的有关地震波几何形态、运动学、动力学和统计学的特征。地震属性作为地震资料中可直接定量化描述的特征,代表了原始地震资料中总信息的子集。目前地震属性技术广泛应用于地震解释性处理、地震地层解释、地震岩性预测和储层含油气性预测等内容的研究中心。1995年Djoko等将地震AVO属性应用于评估碳酸盐岩地层的天然气与孔隙度;2003年王永刚等利用地震属性对广西百色盆地子寅油田的储层物性参数进行了预测;2010年张林科等利用地震叠后的均方根振幅、平均瞬时频率、有效带宽属性识别沉积体、判断物源方向、推测沉积环境及地层的均质性;2018年李占东等应用地震属性融合技术,将振幅、频率、相位三类属性相融合对天然气水合物甜点进行预测。

产能预测作为编制油田开发规划和方案的必需步骤,准确预测产能可以为油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1981年阮光辉等以声波视孔隙度、自然伽马比值、井径相对值、射孔厚度和压裂液量等十一个参数作为自变量,将压后产油量作为因变量,采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的方法预测油田压裂后的产能;1993年顾国兴等在测井解释基础上综合考虑储集层动静态参数对油层产能的影响;1996年雷胜林等从达西二维产量公式出发,通过建立储层电阻率、孔隙度、渗透率与每米产油指数的关系预测油田的产能;进入21世纪以后,一些学者将灰色理论、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新方法应用于产能预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目前,已经实现了对利用已钻取的单井测井资料进行单井产能预测,并未实现对于工区内为钻井地区的产能预测,同时,也未见利用测井相与地震属性相结合预测储层产能的方法,因此,亟需提出一种利用测井相联合叠后地震属性预测储层产能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阶段利用测井相品质只能表征单点产能大小、难以预测未钻井区域产能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测井相联合叠后地震属性预测储层产能的方法,利用叠后地震属性将测井相品质外推至平面区预测储层产能,指导油田的勘探开发。

本发明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利用测井相联合叠后地震属性预测储层产能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6879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