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中间冷却热回收三联供热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71315.4 | 申请日: | 2020-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255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7 |
发明(设计)人: | 孙晋飞;郭健翔;王旭;王立建;李闻卓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理工大学;青岛欧适能新能源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29/00 | 分类号: | F25B29/00;F25B13/00;F25B4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40 | 代理人: | 周国勇 |
地址: | 266033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间 冷却 回收 三联 供热 系统 | ||
本发明适用于制冷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中间冷却热回收三联供热泵系统,所述系统包括:通过管路连接的低压级压缩机、高压级压缩机、中间冷却器、第一换热器、热回收器、回热器、第二换热器及四通阀;所述中间冷却器的进口与回热器的进口的连接管上分别安装有第一电磁阀与第二电磁阀。借此,可以同时通过控制中间冷却器、回热器的冷却温度使低压级压缩机排出的过热蒸汽被冷却降温,实现双级压缩中间冷却过程,进一步提高了压缩机效率;通过热回收提高循环的制冷、制热系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回收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间冷却热回收三联供热泵系统。
背景技术
在蒸发制冷的过程中,大量的冷凝热需要排走,如果不加利用,将会直接排入大气,不但浪费了这部分热量,造成较大的能源浪费,同时这些热量的散发又使周围环境温度升高,造成严重的环境热污染和大气温室效应。因此,在同时有冷热需求的场合,适当地回收冷凝热加以利用,是节能减排的有效举措。
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对热泵系统冷凝热热回收的研究与应用也越来越多近年来申请的一些带有热回收器的专利,如公开号为CN101097101A(申请号为200610085333.4)的新型双冷凝器机组,采用单压缩机双冷凝器进行余热回收,它和传统热泵机组的区别是,其应用热回收器吸收中间介质的热量加热生活热水,其弊端在于制冷负荷一定时,整个管路系统中制冷工质流量一定,若所需热水量较少,将导致用于加热热水冷凝器冷却不充分,致使冷凝温度较高,降低了系统的COP值。授权公告号为CN101532743B(申请号为200910022000.0)的一种空气、水源双冷凝器热泵机组,通过对电磁阀的控制使机组实现在一个功能区间实现制冷或制热两种工况循环时,另一个功能区间可以一直实现制热工况,并通过调节阀门的开度,根据热水负荷不同而调节流过用于加热热水的第一换热器的流量,这样将使得制冷工质得到充分放热,其系统阀门相对较多,切换流向及调节流量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综上可知,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存在不便与缺陷,所以有必要加以改进。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间冷却热回收三联供热泵系统,其可以同时通过控制中间冷却器、回热器的冷却温度使低压级压缩机排出的过热蒸汽被冷却降温,实现双级压缩中间冷却过程,进一步提高了压缩机效率;通过热回收提高循环的制冷、制热系数。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中间冷却热回收三联供热泵系统,所述系统包括:通过管路连接的低压级压缩机、高压级压缩机、中间冷却器、第一换热器、热回收器、回热器、第二换热器及四通阀;
所述中间冷却器的进口与回热器的进口的连接管上分别安装有第一电磁阀与第二电磁阀。
根据本发明的中间冷却热回收三联供热泵系统,所述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低压级压缩机及热回收器均连接所述四通阀。
根据本发明的中间冷却热回收三联供热泵系统,所述第一换热器一端连接所述四通阀,另一端连接所述回热器。
本发明适用于制冷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中间冷却热回收三联供热泵系统,所述系统包括:通过管路连接的低压级压缩机、高压级压缩机、中间冷却器、第一换热器、热回收器、回热器、第二换热器、膨胀阀及四通阀;所述中间冷却器的进口与回热器的进口的连接管上分别安装有第一电磁阀与第二电磁阀。借此,可以同时通过控制中间冷却器、回热器的冷却温度使低压级压缩机排出的过热蒸汽被冷却降温,实现双级压缩中间冷却过程,进一步提高了压缩机效率;通过热回收提高循环的制冷、制热系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A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制冷工况示意图;
图2B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制热工况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理工大学;青岛欧适能新能源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青岛理工大学;青岛欧适能新能源装备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7131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