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胃镜外接吸引管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72255.8 | 申请日: | 2020-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681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汪剑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汪剑波 |
主分类号: | A61B1/012 | 分类号: | A61B1/012;A61B1/015;A61B1/273 |
代理公司: | 北京慕达星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5 | 代理人: | 崔自京 |
地址: | 321400 浙江省丽***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胃镜 外接 吸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胃镜外接吸引管,包括:吸引管,还包括辅助管和连接部一,所述吸引管包括设置在两端的吸引口和引气口,以及设置于中部且靠近引气口的贯通口,所述辅助管通过所述贯通口与所述吸引管贯通连接,所述连接部一与所述吸引口错位连接;还包括连接部二,所述连接部二设置有若干个,且分别与所述吸引管固定连接;所述吸引管、辅助管以及连接部一均为橡胶材质。该吸引管直径适中,可随胃镜轻松进入胃腔,并可通过胃镜任意控制角度,不会吸牢胃粘膜,处理完血凝块后无需退镜,可继续进行相关止血治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胃镜外接吸引管。
背景技术
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是消化内科常见的危重症疾病之一,其常常以呕血及黑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根据病因可以分为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静脉曲张性出血。近年来,随着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发病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但其相关死亡率仍然高达2-10%,并且其中大约有33%的患者会出现再发上消化道出血,是我国日益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而早期内窥镜检查及治疗可以显著降低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死率和再出血率。因此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早期内窥镜检查及治疗对于公共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上消化道内窥镜检查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在其血流动力学复苏后进行早期内窥镜检查(24小时内进行)不仅能准确识别出血灶,还能基于内窥镜分级,从而对进一步的治疗进行指导。但是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紧急内窥镜检查时,内窥镜视野常常受限于患者胃底部的大量凝血块,从而无法找到出血点,使早期内窥镜的止血治疗效率显著下降。与此同时,被凝血块覆盖的部位往往是是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Dieulafoy病的高发部位,从而使再发出血风险显著增加。因此如何更好的清理胃底凝血块从而提高早期内窥镜检查的治疗效率是目前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如何处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早期内窥镜检查下的胃底血凝块的具体方法尚不明确。但是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中提出,在早期内窥镜检查前进行静脉滴注红霉素,可以促进胃动力,从而促使积血快速排入肠道。然而,临床实践中发现,该方案仅可使部分积血进入肠道,仍然无法使已经凝血成块的凝血块进入肠道。并且直接胃镜吸引已经可以解决胃底新鲜积血,然而受限于胃镜自带腔道直径大小,胃镜直接吸引凝血块会引起吸引孔的堵塞。因此,内窥镜检查下如何直接清理胃底血凝块仍然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基础上,通过整合目前临床实践和相关文献报道,对目前处理胃底血凝块的方案进行了分析。方案与缺陷总结如下:
1.翻身,患者左侧卧位观察后,再将患者右侧卧位,暴露剩下的胃底粘膜;但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常常需要气管插管下完成治疗,首先翻身比较困难及麻烦,而且程度受限,也因此部分胃底粘膜仍不能完全暴露。
2.将血凝块用圈套器送入肠道;该方案操作难度非常高,带透明帽进幽门难度已经非常大,带圈有血凝块的圈套器进入十二指肠降部难度更大,而且在降部分离血凝块也很不方便,该操作不能一次完成,需要多次反复操作。
3.用力吸引或用圈套器分批次将血凝块清除到体外;该方案也需要反复多次操作,非常麻烦,如果凝血块下的出血灶还在活动性出血,清除的速度可能还比不上出血的速度。
4.送入外接吸引管,吸除血凝块等;该方案有一定可行性,但是大的吸引管比较难送入胃腔,小的吸引管又无法有效吸引血凝块,另外还有缺点就是吸引管在胃腔内比较难控制,无法快速清除血凝块,同时又因为吸引力大,很容易吸牢胃粘膜,阻碍吸引凝血块的同时,还会使正常粘膜受损。结果表明,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早期内窥镜检查下胃底血凝块清除方法。
基于上述线索,申请人结合临床实验实践经验,拟设计一款胃镜外接吸引管,从而解决早期内窥镜检查下胃底血凝块的清除的技术问题。有望作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紧急内镜治疗的辅助器材,并为探索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案作为有益的尝试。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汪剑波,未经汪剑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7225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