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体外自然杀伤细胞免疫活性的评价方法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73457.4 | 申请日: | 2020-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010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2 |
发明(设计)人: | 罗浦文;姜晶;陈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睿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Q1/02 | 分类号: | C12Q1/02;G01N21/64;G01N1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巩克栋 |
地址: | 201619 上海市松***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体外 自然 杀伤 细胞 免疫 活性 评价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体外自然杀伤细胞免疫活性的评价方法及其应用。所述评价方法中,将携带荧光标记A的靶细胞与自然杀伤细胞共培养,再使用荧光标记B对共培养后产生的死细胞进行染色标记,而后分别使用明场、荧光标记A匹配的荧光通道和荧光标记B匹配的荧光通道对染色标记后的细胞进行显微成像,得到显微图像,再通过图像识别对所得到的显微图像中的细胞进行识别,并将同一区域的识别结果进行叠加合成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评估所述自然杀伤细胞的免疫活性。本发明中采用由图像直接得到检测结果的“直读法”,检测结果更加准确直观,适用于标准化要求较高的医疗诊断和生物医药产业化等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学检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体外自然杀伤细胞免疫活性的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体外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细胞)的免疫活性评价对肿瘤、血液病、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等病因的分析、治疗监控、预后情况及转归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NK细胞主要存在于外周血、脾脏和骨髓中,淋巴结中含量极少。其不同于T细胞和B细胞,对靶细胞杀伤时既不需特异性抗体参加,也不需抗原预先致敏,即可对多种肿瘤细胞或感染细胞有迅速杀伤和溶解作用。
NK细胞活性可作为判断机体抗肿瘤和抗病毒感染的指标之一。在血液系统肿瘤、实体瘤、免疫缺陷病、艾滋病和某些病毒感染患者,NK活性减低;宿主抗移植物反应者,NK活性升高。因其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转归密切相关,所以NK细胞的杀伤效力可以较大程度地反映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研究表明,多数肿瘤患者特别是中晚期及伴有转移的癌症患者,淋巴细胞的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往往降低,并随着肿瘤的发展进一步下降。癌症患者手术后,如果NK细胞活性继续低下,预示着肿瘤呈进行性生长或转移,相反如果NK活性恢复正常,预示治疗有效且预后良好。此外,白血病患者、器官移植患者、习惯性流产患者生理机能的相应变化,都能在NK细胞活性指标上得到明显体现。因此,这一指标对诊治多种疾病以及判断预后都有很大帮助。
常用的NK细胞杀伤检测方法包括:51Cr释放试验、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和Calcein释放实验等。其中经典的方法是51Cr释放实验,该方法可重复性好,但是因其使用同位素标记靶细胞,从而存在半衰期短、同位素废弃物处理及实验防护要求高等多种限制因素,尤其是放射性同位素的使用对健康以及环境具有巨大威胁,使该类方法的应用受到局限,因此,很多研究者会采用其它替代方法进行生物学效力检测。
但是目前,用于检测NK细胞杀伤效力的方法都是通过释放物质的量来间接测定的,即先用某一试剂对靶细胞进行标记,然后和不同浓度的NK细胞进行共孵育,当靶细胞受到NK细胞的攻击而损伤时,细胞膜通透性改变,这些物质会释放到上清中,通过测定释放物质的含量可以测定NK细胞的活性。这些方法不能直接反应细胞的变化,且反应时间的长短、仪器检测的时间点都会对读取的数值造成影响。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是一种在液流系统中快速测定单个细胞或细胞器的生物学性质,并把特定的细胞或细胞器从群体中加以分类收集的技术。例如,CN104928243A公开了一种实体瘤患者自体NK细胞分离、活化扩增及活性检测方法。其中,NK细胞活性检测方法中使用荧光标记CFSE标记靶细胞,效靶细胞共培养后再使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杀伤率,该方法可以在单个细胞水平检测细胞的杀伤功能,在过继免疫细胞治疗肿瘤的临床应用前基础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流式细胞术存在一定的缺陷,其检测过程受操作人和分析人的主观误差影响较大,且检测结果不直观,无法直接重复验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若需要验证结果的准确性,还需要借助显微镜或其他仪器观察进行佐证。
因此,本领域亟需提供一种基于显微图像识别、直观可视并且准确的评估方法来评价NK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杀伤活性。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睿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睿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7345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