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节能环保的干气制乙苯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75245.X | 申请日: | 2020-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213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9 |
发明(设计)人: | 龚小燕;张瑞驰;俞祥麟;丁艳明;张芳;周刚;孙艳茹;郭金宝;张丰豪;张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惠尔三吉绿色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2/66 | 分类号: | C07C2/66;C07C6/12;C07C7/11;C07C15/07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5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能 环保 干气制 乙苯 方法 | ||
1.一种节能环保的干气制乙苯的方法,主要是干气制乙苯反应产物的气液分离和尾气脱苯,包括如下步骤:
(1)原料干气经预处理脱除丙烯后,分别从烷基化反应器顶部和催化剂床层之间分段进入反应器;
(2)干气制乙苯的烷基化反应产物经换热后进入吸收分离塔,该塔分为四段,塔上段为填料段,塔中段为列管冷却段,塔下段为板式塔段,底段为塔釜段;
(3)烷基化反应产物从吸收分离塔的塔釜上部进入,吸收剂从填料段顶部进入,经吸收、分离过程后,尾气从塔顶去燃料气管网,富吸收液和反应产物中的冷凝液体混合,从塔釜底流出后进入苯塔;
(4)常温新鲜苯从苯塔回流罐加入,苯塔不凝气返回吸收分离塔,苯塔上段抽出循环苯1去往烷基化反应器,循环苯1分为循环热苯和循环冷苯,分别从反应器顶和催化剂床层之间进入反应器,苯塔回流罐底的循环苯2去往烷基转移反应器,苯塔底物料进入乙苯塔,在乙苯塔顶得到产品乙苯,乙苯塔塔底液是以二乙苯为主的多乙苯,分为三股,一股得到芳烃油,一股作为吸收剂返回吸收分离塔,一股去往烷基转移反应器;
(5)苯塔回流罐底的循环苯2和乙苯塔塔底的多乙苯均从烷基转移反应器底部进入,反应器顶部流出的烷基转移反应产物直接进入苯塔,参与后续分离过程。
2.一种用于干气制乙苯的反应产物气液分离和尾气脱苯的吸收分离塔,其特征在于吸收分离塔分为四段,塔上段为填料段,塔中段为列管冷却段,塔下段为板式塔段,底段为塔釜段;烷基化反应产物从塔釜上部进入,吸收剂从填料段顶部进入,经气液分离和尾气脱苯后,脱苯后的尾气从塔顶去燃料气管网,富苯的液相从塔底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吸收分离塔,其特征在于吸收分离塔中,吸收剂从填料段顶部进入,与反应尾气低温逆流接触,吸收反应尾气中绝大部分的苯,完成尾气的脱苯,之后尾气从塔顶去燃料气管网,富吸收液则向下流经吸收分离塔的列管冷却段、板式塔段、塔釜段,依次经过冷凝冷却分离、气液分馏分离、闪蒸分离,液相从吸收分离塔塔底流出,去往后续分离系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反应产物的气液分离和尾气吸收在同一个塔中进行;烷基化反应产物进入吸收分离塔后,吸收分离塔将完成四个过程,一是闪蒸降压降温,二是板式塔段的气液分馏分离,三是列管冷却段的冷却冷凝,四是尾气的吸收除液。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烷基化反应产物与苯塔上段抽出的循环苯1换热后进入吸收分离塔,吸收分离塔从下往上,温度逐段下降,反应产物和吸收剂接触,逐段完成气液分离和尾气的吸收脱苯,充分利用了反应产物带出的热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苯塔上段抽出循环苯1去往烷基化反应器,循环苯1分为循环热苯和循环冷苯,分别从反应器顶和催化剂床层之间分段进入反应器,利用了烷基化反应是强放热反应的特点,达到了给原料预热、降低反应热效应、控制反应温升、调节催化剂床层温度的目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原料干气主要是指催化裂化干气、催化裂解干气、热裂化、MTO干气、MTP干气以及其他石油二次加工或者煤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含烯气体,干气组成中乙烯浓度在5%~95%(V)。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和步骤(3)中,经换热后进入吸收分离塔的烷基化反应产物温度为150~250℃,进料位置为吸收分离塔的塔釜上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苯塔顶不凝气与烷基化反应产物混合后,从塔釜上部返回吸收分离塔,使不凝气脱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和步骤(4)中,进入吸收分离塔的吸收剂温度为0~30℃,压力为2.0~4.5MPa,进料位置为吸收分离塔的填料段顶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惠尔三吉绿色化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惠尔三吉绿色化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75245.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