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固体电解电容器以及固体电解电容器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75946.3 | 申请日: | 2016-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203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发明(设计)人: | 石崎胜久;纲内雄太;山村吉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G9/15 | 分类号: | H01G9/15;H01G9/26;H01G9/048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韩丁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体 电解电容器 以及 制造 方法 | ||
1.一种固体电解电容器,具备多个被层叠的电容器元件,
所述电容器元件具备:具有电介质层的箔状的阳极体、覆盖所述电介质层的一部分的固体电解质层、和覆盖所述固体电解质层的至少一部分的阴极引出层,
所述阳极体具备第1主面和所述第1主面的相反侧的第2主面,并且具备阳极部、阴极形成部、和介于所述阳极部与所述阴极形成部之间的分离部,
在所述阴极形成部的所述第1主面以及所述第2主面,分别配置有所述固体电解质层以及所述阴极引出层,
在所述分离部的所述第1主面,配置有第1绝缘层,
彼此相邻的一个所述电容器元件的所述第1绝缘层与另一个所述电容器元件的所述分离部的所述第2主面相面对,
彼此相邻的所述一个所述电容器元件的所述第1绝缘层的端部与所述另一个所述电容器元件的包含所述固体电解质层以及所述阴极引出层的阴极层的所述分离部侧的端部抵接地相对置,
所述第1绝缘层的厚度比所述一个所述电容器元件的所述固体电解质层以及所述阴极引出层、以及所述另一个所述电容器元件的所述固体电解质层以及所述阴极引出层的全部的厚度的合计小,
在所述分离部的所述第2主面未配置绝缘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电解电容器,其中,
所述第1绝缘层的厚度比所述一个所述电容器元件的所述固体电解质层以及所述阴极引出层的合计的厚度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电解电容器,其中,
所述阳极体具备使所述分离部的厚度较小的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体电解电容器,其中,
所述第1绝缘层仅配置在所述凹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电解电容器,其中,
所述第1绝缘层包含硅酮成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电解电容器,其中,
所述固体电解电容器还具备:
阳极端子,与多个所述电容器元件各自的所述阳极体电连接;和
阴极端子,与多个所述电容器元件各自的所述阴极引出层电连接,
所述阳极端子与至少一个所述阳极体的所述阳极部的所述第1主面接合,
所述阴极端子与至少一个所述阳极体的所述第1主面侧的所述阴极引出层接合。
7.一种固体电解电容器的制造方法,是制造具备多个被层叠的电容器元件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方法,其具备:
第1工序,准备具有电介质层并且具备第1主面以及所述第1主面的相反侧的第2主面的箔状的阳极体;
第2工序,在所述第1主面以及所述第2主面的相互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第1绝缘层,将所述第1主面以及所述第2主面分别分离为2个区域;
第3工序,在所述2个区域之中的一个区域,形成固体电解质层以及阴极引出层;
第4工序,在所述第3工序之后,去除形成于所述第2主面的所述第1绝缘层,得到电容器元件;和
第5工序,将多个所述电容器元件层叠,
在所述第5工序中,使彼此相邻的一个所述电容器元件的所述第1绝缘层与另一个所述电容器元件的所述第1绝缘层被去除的所述第2主面相面对,
所述阳极体具备阳极部、阴极形成部、和介于所述阳极部与所述阴极形成部之间的分离部,
彼此相邻的所述一个所述电容器元件的所述第1绝缘层的端部与所述另一个所述电容器元件的包含所述固体电解质层以及所述阴极引出层的阴极层的所述分离部侧的端部抵接地相对置,
所述第1绝缘层的厚度比所述一个所述电容器元件的所述固体电解质层以及所述阴极引出层、以及所述另一个所述电容器元件的所述固体电解质层以及所述阴极引出层的全部的厚度的合计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第1绝缘层的厚度比所述固体电解质层以及所述阴极引出层的合计的厚度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75946.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