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车正脸特征的车辆重识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76952.0 | 申请日: | 2020-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576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16 |
发明(设计)人: | 梁轶磊;韩华;罗丽洁;张建;王福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V20/59 | 分类号: | G06V20/59;G06V40/16;G06V10/25;G06V10/26;G06V10/764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应小波 |
地址: | 20162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车正脸 特征 车辆 识别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车正脸特征的车辆重识别方法,包括获取车辆正脸图像,处理后得到车前挡风玻璃区域各物体的掩膜;获取所有车辆驾驶员和副驾驶位人员的掩膜,提取分割出的车辆驾驶员和副驾驶位人员的特征;将当前车辆驾驶员特征与检索数据集中所有图像的车辆驾驶员特征进行度量计算,将距离由小到大排序;判断当前车辆是否具有副驾驶位人员特征,若是,则将该副驾驶位人员特征与排序后的前十张具有副驾驶位人员特征再次进行度量计算,将距离由小到大重排序,否则,剔除排序后的前十张具有副驾驶位人员的特征的图像;最后查询的车辆图像与距离最小的目标图像,将其判断为同一车辆个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识别精度高、应用广泛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慧交通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车正脸特征的车辆重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基础建设的不断提升以及我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日益紧张,各类涉及交通违法的案件日益增多,致使人们对于公共交通安全问题的关注显著提升。为能有效缓解交通管理现状与公共交通安全等问题,寻找出切实有效的解决途径已经刻不容缓,为此面向交通监控视频中的海量车辆图像,寻找出目标车辆的车辆重识别技术被广泛关注。
车辆重识别被人们广泛定义为图像检索问题,近几年随着社会对于公共交通安全问题的逐步重视而逐渐成为了热门研究问题。车辆重识别问题与行人重识别问题相近,旨在快速检索、定位、跟踪监控中所拍摄到的车辆情况,通过不同摄像头所拍摄到的不同视图,寻找出相同的车辆问题。
车辆重识别最早开始基于车牌识别,但其后由于不少违法分子会将车牌遮挡或者涂改,甚至是使用套牌,这给基于车牌识别的车辆重识别技术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近年来,结合车脸识别技术,不少研究者开始关注对车前挡风玻璃上的粘贴物、车内饰品等细粒度特征的提取,其中一些已经在许多实验中显示出不错的效果,但是对于车辆重识别问题更为有效特征的寻找仍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其一是因为现阶段环保标志的取消、交强险标志的逐步退出以及未来年检标志的电子化,就长远的研究来看,提取车前挡风玻璃上的粘贴物特征对于未来车辆交通信息化发展已显得意义不大;其二是因为不能保证所有车辆都存在车内饰品,尤其是当两辆同一型号、同一颜色的车辆在车内都无任何饰品的时候将无法应用此方法进行重识别判定。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国内外针对基于车正脸的车辆重识别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优秀的研究成果,但是随着车前挡风玻璃上的粘贴物逐步取消,目前已有基于一些车辆正脸的细粒度特征的车辆重识别将逐渐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因此,本项目对车辆重识别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特征的研究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另外,随着计算机算力的提升、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现阶段的摄像头所拍摄到的车辆正脸画面已经有能力分辨包括驾驶员与副驾驶位人员在内的车辆内部细粒度特征,在车辆驾驶过程中,驾驶员与副驾驶位人员的变动情况是很小的,利用对车辆驾驶员的特征和前排副驾驶位人员特征的研究对于今后的车辆重识别尤其是应对同一颜色、同一型号车辆的重识别问题有着长远的应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识别精度高、应用广泛的基于车正脸特征的车辆重识别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基于车正脸特征的车辆重识别方法,包括:
步骤1:获取车辆正脸图像,利用Mask R-CNN网络对图像进行部件检测和图像分割,得到车前挡风玻璃区域各物体的掩膜;
步骤2:获取所有车辆驾驶员和副驾驶位人员的掩膜,并根据之前在Mask R-CNN网络卷积过程中对应的特征图,提取分割出的车辆驾驶员和副驾驶位人员的特征;
步骤3:将当前车辆驾驶员特征与检索数据集中所有图像的车辆驾驶员特征进行度量计算,将距离由小到大排序;
步骤4:判断当前车辆是否具有副驾驶位人员特征,若是,则执行步骤5,否则,执行步骤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未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769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