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屈曲约束支撑的双连梁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77939.7 | 申请日: | 2020-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606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1 |
发明(设计)人: | 于婧;张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H9/02 | 分类号: | E04H9/02;E04B1/98;E04C3/02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李鹏威 |
地址: | 710055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屈曲 约束 支撑 双连 结构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屈曲约束支撑的双连梁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包括双连梁本体及屈曲约束支撑;双连梁本体包括第一连梁和第二连梁,第一连梁和第二连梁相互平行,且上下间隔设置;屈曲约束支撑设置在第一连梁与第二连梁之间,屈曲约束支撑的一端与第一连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梁固定连接;本发明通过在双连梁本体中设置屈曲约束支撑,屈曲约束支撑具有将自身承载力和刚度分离的特点,实现在不增加结构刚度的前提下,有效提高了双连梁结构的承载力,在大震作用下,屈曲约束支撑能够先于双连梁本体发生屈服,起到保险丝的作用,避免了双连梁本体发生屈服或严重破坏,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有效提高了双连梁结构的抗震性能,便于震后修复。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屈曲约束支撑的双连梁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地震可恢复功能能够使建筑结构在较小地震时基本功能不丧失,较大地震后基本功能及时恢复,从而在遭受地震时抵抗灾害、地震过后快速恢复,大大提高救灾效率、减小震害损失;高层建筑中,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作为重要的抗侧力构件;连梁用于连系两侧墙肢,作为剪力墙结构中第一道抗震防线,对整个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连梁需具备一定的刚度、承载力、延性及较好的耗能能力;目前,连梁结构延性和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较差,而现有在提高连梁延性和耗能能力时,往往会提高结构刚性,同时会降低连梁的受剪承载力。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双连梁承载力低,抗震性能较低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屈曲约束支撑的双连梁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有效提高双连梁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起到保护主体结构和减小相邻构件受力的作用。
连梁结构位移延性及减压比限值件低,抗震性能差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屈曲约束支撑的双连梁结构,包括双连梁本体及屈曲约束支撑;双连梁本体包括第一连梁和第二连梁,第一连梁和第二连梁相互平行,且上下间隔设置;屈曲约束支撑设置在第一连梁与第二连梁之间,屈曲约束支撑的一端与第一连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梁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屈曲约束支撑与第一连梁或第二连梁之间设置有支撑定位件,支撑定位件的一端与第一连梁或第二连梁可拆卸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屈曲约束支撑可拆卸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支撑定位件包括第一定位板、第二定位板及定位端板;第一定位板与第二定位板平行设置,且分别设置在第一连梁或第二连梁的两侧;第一连梁或第二连梁贯穿设置有连梁锚固件,连梁锚固件的一端与第一定位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定位板固定连接;定位端板固定设置在第一定位板及第二定位板之间,屈曲约束支撑的端部与定位端板的中心连接。
进一步的,连梁锚固件采用双头螺杆,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上对应设置有螺孔,双头螺杆的端部配合设置在螺孔中,并通过螺母将双头螺杆与第一定位板或第二定位板固定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的,屈曲约束支撑包括第一屈曲约束支撑及第二屈曲约束支撑,第一屈曲约束支撑及第二屈曲约束支撑交叉设置在第一连梁及第二连梁之间;第一屈曲约束支撑的上端与第一连梁的一端连接,下端与第二连梁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屈曲约束支撑的上端与第一连梁的另一端连接,下端与第二连梁的一端连接。
进一步的,屈曲约束支撑包括芯板、套管及滑动单元;套管套设在芯板的外侧,芯板的一端与第一连梁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梁连接;滑动单元滑动设置在芯板与套管之间。
进一步的,芯板采用空心钢管,套管采用钢套管,滑动单元采用无粘结材料制作。
进一步的,第一连梁或第二连梁均为钢筋混凝土梁结构,包括混凝土和梁体钢筋,混凝土包裹在梁体钢筋的外侧。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具有屈曲约束支撑的双连梁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7793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