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处理河道底泥的水下生态地毯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78038.X | 申请日: | 2020-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409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刘涛;施怀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邦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02 | 分类号: | C02F11/02;C02F7/00;C02F3/02;C02F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慧创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721 | 代理人: | 由元 |
地址: | 100124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处理 河道 水下 生态 地毯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处理河道底泥的水下生态地毯,所述的水下生态地毯通过多个模块拼接而成,每个模块包括高分子生态附着毯、增氧系统、加药系统以及设置在高分子生态附着毯两侧的固定架,固定架两端分别设置有模块插头、模块插空及模块固定块,模块与模块之间通过共用一侧固定架固定连接,或者在沿固定架的长度方向上是通过模块插头、模块插空及模块固定块配合固定;所述的高分子生态附着毯表面均匀设置有安装孔,用于安装仿生水下植物,所述的增氧系统、加药系统设置在高分子生态附着毯下方。本发明的水下生态地毯对污染河道的底泥中有机质的削减和含水率的降低有明显的作用效果,并且实施简单,维护方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态治理设备,尤其涉及河道湖泊的底泥治理及水质提升应用,属于底泥治理领域。
背景技术
河道底质不仅作为水体的储存库,还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栖息地以及营养素再循环中心。
底泥与上覆水之间的污染物交换情况复杂,不仅受到水下地形、底泥含水率、污染物含量和浓度等底泥本身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也受到上覆水的水动力特性以及上覆水本身pH值、温度、污染物种类和浓度等上覆水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且污染物不仅会在底泥和上覆水之间互相交换,不同污染物之间由于外界条件的改变也会发生物理和化学反应,形成污染物之间的相互转移或转化。
在河道底部淤积大量有机污染物的情况下,通过与上覆水体的反复交换,不断向上释放高浓度污染,底泥即成为对水域污染贡献率较大的内源性污染源。
根据目前调研统计数据及行业工程实践经验,底泥对于非行洪河道的污染是导致水环境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污染贡献率约占到60%以上。
底泥中的有机物含量一般为50%-70%,在环境中会发生厌氧降解,极易腐败并产生恶臭。
针对以上污染成因及影响分析,我司自主研发了水下生态地毯这一对底泥中有机质的削减和含水率的降低有明显的作用效果的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提供一种简易而有效的处理河道底泥的水下生态地毯。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底泥中有机质含水率高、水下生态环境差;底泥上翻影响水质,施工繁琐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研发出水下生态地毯。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水下生态地毯在模块内部布置的增氧主管道和生物制剂投加主管道,气体可以直接进入布置在生态毯底部的增氧及生物制剂投加支管对底泥及水体进行增氧;生物制剂在进入生物制剂投加主管道之后可以通过生物制剂连接通道进入到增氧及生物制剂投加管道对底泥进行治理,生物制剂能够降低底泥中有机质的含量,还能降低底泥的含水率,同时还能激活土著微生物的活性,丰富整个生态系统。
具体的,本发明的处理河道底泥的水下生态地毯可以通过多个模块拼接而成,每个模块包括高分子生态附着毯、增氧系统、加药系统以及设置在高分子生态附着毯两侧的固定架,固定架两端分别设置有模块插头、模块插空及模块固定块,模块与模块之间通过共用一侧固定架固定连接,或者在沿固定架的长度方向上是通过模块插头、模块插空及模块固定块配合固定;所述的高分子生态附着毯表面均匀设置有安装孔,用于安装仿生水下植物,所述的增氧系统、加药系统设置在高分子生态附着毯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的增氧系统包括增氧主管道和支管,增氧主管道通过管道和岸边的风机连接,每个模块的增氧主管道从模块中部延伸,增氧主管道两侧均匀设置多个支管。
进一步地,岸边的风机通过管道对增氧主管道进行曝气充氧,模块内部设置的增氧主管道能够有效的降低气体泄漏的概率,能够保证气体充分的进入。
进一步地,所述的加药系统包括生物制剂投加主管道和分支管,生物制剂投加主管道通过管道和岸边的生物制剂储罐的加料泵连接,每个模块的生物制剂投加主管道从模块中部延伸,生物制剂投加主管道两侧均设置有多个分支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邦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邦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7803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