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电池负极用高容量硅碳材料及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78747.8 | 申请日: | 2020-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341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发明(设计)人: | 刘艳侠;刘凡;曹相斌;申长洁;万爽;阮晶晶;陈仕谋;张锁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38;H01M4/62;H01M10/052;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郑州优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25 | 代理人: | 王红培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电池 负极 容量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锂电池负极用高容量硅碳材料及制备方法,所述材料主要通过液相自组装方式制备,碳化后在材料内部形成具有导电网络的多孔结构,其中纳米硅分布在材料内部,与碳中间体材料均匀结合在一起,同时周围分布着均匀的导电剂,促进电子传输,材料外部包覆一层均匀修饰层,实现结构的密实与表面的均匀,起到缓冲内部材料膨胀,避免纳米硅与电解液接触提高材料稳定性的作用。本发明工艺新颖,制备的硅碳负极材料具有首效高、稳定性好等优势,适于工业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化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锂电池负极用高容量硅碳材料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电子产品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国家政策也大力推进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发展与应用。
新能源行业将在未来持续高速发展,为动力电池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负极材料对动力电池性能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传统石墨负极的理论比容量低,已不能满足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使用需求。硅材料理论容量高、脱嵌锂电位适宜、放点平台长、安全性好、自然丰度高,有望替代石墨成为下一代负极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硅材料应用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硅嵌锂后体积膨胀、固体电解质(SEI)持续生长不断消耗锂和电解液、极片粉化影响电池寿命;膨胀产生应力,极片挤压断裂等,尚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为解决硅的体积膨胀问题,常用且有效的方式是与碳材料复合,利用碳良好的机械性能与导电性缓冲硅的体积变化,同时改善材料导电性,如何实现硅的有效包覆与结构控制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CN103474667B公开了一种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材料由内至外依次包括纳米硅/石墨颗粒、第一碳包覆层和有机裂解碳层。内部的纳米硅/石墨颗粒由喷雾干燥将纳米硅均匀分散于石墨表面得到,然后进行化学气相沉积包覆碳纳米和/或无定形碳,在通过液相包覆法进行有机裂解碳二次包覆。两次包覆有利于在复合材料表面形成更加紧密的包覆层,但是气相沉积方式成本较高,生产效率低,同时使用喷雾造粒方式将纳米硅与石墨复合,纳米硅与石墨间的粘附力较差,多次循环后容易造成纳米硅的脱落,不利于稳定性的提升。
CN102244240B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采用两次喷雾干燥一次烧结处理制备而得,将有机碳源溶于适量溶剂中,加入硅源、分散剂和石墨碳,喷雾干燥后得到球形核材料,然后将球形核材料再次分散于有机碳源溶液中,进行二次喷雾干燥,然后进行烧结处理得到硅碳材料。两次喷雾干燥有利于在表面形成稳定的包覆层,但是内部硅与石墨间的结合力较弱,同时两次喷雾干燥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效率与产品产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锂电池负极用高容量硅碳材料及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得到的硅碳负极在具有首效高、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好的优势,适用于动力电池负极,且工艺简单,具有产业化前景,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技术改良和产品升级提供了技术参考。
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锂电池负极用高容量硅碳材料,所述硅碳材料通过液相氢键诱导自组装的方式形成,将纳米硅表面修饰后与碳材料中间体在液相条件下混合,在氢键诱导作用下形成硅碳前驱体材料,然后进行结构修饰制备得到硅碳材料。
所述硅碳也主要分为内外两层结构,其中纳米硅分布在材料内部,与基底碳中间体材料均匀结合在一起,同时周围分布着均匀的导电剂,在内部形成具有导电网络的高孔隙结构,促进电子/离子传输,同时外部包覆一层均匀结构增强碳层,实现结构的密实与表面的均匀,起到缓冲内部材料膨胀,避免纳米硅与电解液接触提高材料稳定性的作用。
材料主要由纳米硅与碳组成,纳米硅与碳的质量比为(0.2~2):1:其中碳包括基底碳、导电性碳、添加剂碳等组成。
所述的锂电池负极用高容量硅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未经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7874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