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动态三维建模反馈的可视化评价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78778.3 | 申请日: | 2020-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332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1 |
发明(设计)人: | 崔振东;文卫兵;韩伟歌;王彦兵;张建勇;李本良;宋倩;金永军;涂新斌;谢江;洪倩;刘海涛;陈庆伟;谢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湖南经研电力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T17/05 | 分类号: | G06T17/05;G06T15/00;G06T15/30;G06T19/20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张梦泽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动态 三维 建模 反馈 可视化 评价 方法 系统 | ||
1.一种基于动态三维建模反馈的可视化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t时刻第一钻孔数据集;所述第一钻孔数据集包括n个原始钻孔数据;
基于闭环投影技术对所述第一钻孔数据集进行插值处理,得到第二钻孔数据集;所述第二钻孔数据集包括n个所述原始钻孔数据和m个插值钻孔数据;
基于所述第二钻孔数据集进行三维重构,得到第一三维地质模型;
在t+1时刻重复上述过程,得到第二三维地质模型;
基于所述第一三维地质模型和所述第二三维地质模型对t时刻至t+1时刻内的施工效果进行评价;
所述基于闭环投影技术对所述第一钻孔数据集进行插值处理,得到第二钻孔数据,包括:
将所述第一钻孔数据集通过俯视图进行二维表达,得到第一俯视图;
根据所述第一俯视图进行边界点连线,得到闭环轮廓图;所述边界点为处于边界的所述钻孔数据;
将所述闭环轮廓图进行三维表达得到k个平面;
令i=1;
将各所述原始钻孔数据投影到第i个所述平面上,得到第i个所述平面的二维钻孔数据;
对第i个所述平面的所述二维钻孔数据进行插值处理得到第i个所述平面的所述插值钻孔数据;
判断i是否大于或等于k;若是,则输出所述第二钻孔数据集;若否;则令i=i+1,并返回至步骤“将各所述钻孔数据投影到第i个所述平面上,得到第i个所述平面的二维钻孔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动态三维建模反馈的可视化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值处理为代数插值方法。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动态三维建模反馈的可视化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二钻孔数据集进行三维重构,得到第一三维地质模型,包括:
将各所述插值钻孔数据在所述第一俯视图进行二维还原,得到第二俯视图;
将所述第二俯视图进行三维表示,得到三维差值数据集;
根据所述三维差值数据集得到所述第一三维地质模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动态三维建模反馈的可视化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三维差值数据集得到所述第一三维地质模型,包括:
基于Kriging插值的方法对所述三维差值数据集进行插值处理得到初始三维地质模型;
基于BSP矢量剪切方法对所述初始三维地质模型进行边界裁剪得到所述第一三维地质模型。
5.一种基于动态三维建模反馈的可视化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t时刻第一钻孔数据集;所述第一钻孔数据集包括n个原始钻孔数据;
数据插值模块,用于基于闭环投影技术对所述第一钻孔数据集进行插值处理,得到第二钻孔数据集;所述第二钻孔数据集包括n个所述原始钻孔数据和m个插值钻孔数据;
模型构建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二钻孔数据集进行三维重构,得到第一三维地质模型;
循环执行模块,用于在t+1时刻重复上述过程,得到第二三维地质模型;
评价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三维地质模型和所述第二三维地质模型对t时刻至t+1时刻内的施工效果进行评价;
所述数据插值模块包括:
二维表达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钻孔数据集通过俯视图进行二维表达,得到第一俯视图;
闭环轮廓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俯视图进行边界点连线,得到闭环轮廓图;所述边界点为处于边界的所述钻孔数据;
第一三维表达单元,用于将所述闭环轮廓图进行三维表达得到k个平面;
初始化单元,用于令i=1;
数据投影单元,用于将各所述原始钻孔数据投影到第i个所述平面上,得到第i个所述平面的二维钻孔数据;
数据差值单元,用于对第i个所述平面的所述二维钻孔数据进行插值处理得到第i个所述平面的所述插值钻孔数据;
判断单元,用于判断i是否大于或等于k;若是,则输出所述第二钻孔数据集;若否;则令i=i+1,并返回至所述数据投影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动态三维建模反馈的可视化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值处理为代数插值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湖南经研电力设计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湖南经研电力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78778.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