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筑屋顶渗漏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80202.0 | 申请日: | 2020-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137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9 |
发明(设计)人: | 邵伟芳;张智靓;吴利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M3/04 | 分类号: | G01M3/04 |
代理公司: | 杭州奥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72 | 代理人: | 王佳健 |
地址: | 311231***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 屋顶 渗漏 检测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屋顶渗漏检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建筑屋顶渗漏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其中的主检测装置包括外壳、车轮、蓄电池、控制器、充电器、无线传输模组、扶杆支架、扶杆、摄像机支撑架、摄像机和显示器,外壳包括下外壳和上外壳,上外壳设置在下外壳的上部,上外壳内形成一个上安装室,下外壳内形成一个下安装室,下外壳底部对称设置有若干个车轮,蓄电池设置在下安装室内,控制器、充电器、无线传输模组分别安装在上安装室内,蓄电池为整个主检测装置供电,充电器与蓄电池通过导线连接。本发明能够实现建筑屋顶渗漏的连续在线检测,得到屋顶渗漏的连续发展情况,节约时间,装置的操作简单,使用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屋顶渗漏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屋顶渗漏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房屋建造过程中,由于选材不合理施工方式不够严谨科学、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等原因,导致目前我国房屋建筑的渗漏问题十分突出。房屋漏水会导致墙面发霉,渗漏的水在室内墙面的涂料、墙纸等表面产生潮湿、霉变,进而导致周边的家居、实木地板等出现霉变、起壳脱落等现象,直接影响居住环境的美观性。同时在连年渗漏的情况下,房屋结构受到侵蚀,钢筋受到锈蚀,结构承载力大大降低,房屋的整体安全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最终导致房屋的使用年限很难达到其设计的合理使用年限。
目前,在屋顶渗漏检测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利用高压气体或高压液体注入到屋顶缝隙中,然后利用与气体或液体配合的传感设备检测其流向及位置,从而确定屋顶渗漏,该类检测方法的检测效率高,但是操作复杂,设备成本高,并且只能实现特定屋顶渗漏的检测;第二类是较为传统的检测方法,即在屋顶上注入水体,通过人工观察水体渗漏后形成的图案确定渗漏的位置及强度,该类检测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但是检测效率低,由于屋顶渗漏通常需要观察几天时间,人工连续观察渗漏情况耗时耗力,需要耗时几天完成,往往只能得到一个几天后的简单渗漏结果,难以得到整个渗漏的发展情况。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屋顶渗漏检测装置,能够实现建筑屋顶渗漏的连续在线检测,得到屋顶渗漏的连续发展情况,节约时间,装置的操作简单,使用成本低。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建筑屋顶渗漏检测装置,包括主检测装置,所述主检测装置包括外壳、车轮、蓄电池、控制器、充电器、无线传输模组、扶杆支架、扶杆、摄像机支撑架、摄像机和显示器,所述外壳包括下外壳和上外壳,所述上外壳设置在下外壳的上部,上外壳内形成一个上安装室,所述下外壳内形成一个下安装室,所述下外壳底部对称设置有若干个车轮,所述蓄电池设置在下安装室内,所述控制器、充电器、无线传输模组分别安装在上安装室内,所述蓄电池为整个主检测装置供电,所述充电器与蓄电池通过导线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导线分别与无线传输模组、摄像机连接,所述显示器固定在上外壳的外侧,显示器通过导线与控制器连接,所述上外壳顶部形成一个安装平台,所述摄像机支撑架安装在上外壳顶部中央,所述摄像机安装在摄像机支撑架内。
进一步地,建筑屋顶渗漏检测装置还包括多个子摄像组件,每个所述子摄像组件包括子摄像机支撑架、子摄像机和子摄像机底座,所述子摄像机安装在子摄像机支撑架内,所述子摄像机支撑架固定在子摄像机底座上端;所述子摄像机通过导线与控制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主检测装置还包括摄像机转角调节旋钮,所述摄像机通过摄像机转角调节旋钮安装在摄像机支撑架内,所述摄像机在摄像机支撑架内的安装角度可以通过角度摄像机转角调节旋钮调节。
进一步地,所述子摄像组件还包括子摄像机转角调节旋钮,所述子摄像机通过子摄像机转角调节旋钮安装在子摄像机支撑架内,所述子摄像机在子摄像机支撑架内的安装角度可以通过子摄像机转角调节旋钮调节。
一种建筑屋顶渗漏检测方法,使用上述的建筑屋顶渗漏检测装置,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主检测装置水平放置在屋体内地面上,并使得主检测装置中的摄像机朝向建筑的屋顶盖底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802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