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电网的接地装置、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接地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82789.9 | 申请日: | 2020-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650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1 |
发明(设计)人: | 徐慧安;刘庆时;李亦非;张欣;王宏成;王欣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9/00 | 分类号: | H02H9/00;H02H9/08;H02J3/38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霍文娟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网 接地装置 控制 方法 装置 接地系统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微电网的接地装置、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接地系统,该接地装置包括:接地变压器;消弧线圈,与接地变压器和大地连接,消弧线圈的电感小于微电网中电压互感器的电感;第一断路器,分别与微电网和接地变压器电连接,用于控制微电网的接地状态。该微电网的接地装置中,微电网的运行模式为孤岛模式时,第一断路器闭合使得微电网通过接地变压器和消弧线圈接地,接地变压器使得微电网没有中性点也可以接地,由于消弧线圈的电感小于电压互感器的电感,使得电压互感器短接,从而有效消除铁磁谐振,并且微电网的运行模式为并网模式时,主网的接地装置可以有效消除铁磁谐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微电网的多个电压互感器并联产生铁磁谐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微电网的接地装置、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处理器和接地系统。
背景技术
微电网能够大规模消纳新能源,是电网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微网接入10~35kV电网十分普遍,确定孤岛微电网的中性点接地方式尤为重要。微网中的多个实体需要通过电压互感器独立测量电压,因此相对于传统高压配电网,微网容易出现多个电压互感器并联运行。微网的运行模式有并网和孤岛两种方式。在孤岛模式下,微网将失去主网经消弧线圈或者小电阻接地的中性点,此时多个并联的电压互感器更容易发生铁磁谐振,将影响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
现有技术中,对低压微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对中压孤岛微电网的中性点接地方式研究的并不多,仅有的部分研究也并未考虑铁磁谐振对孤岛微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影响。
中压孤岛微电网的中性点不接地方式下,利用图解法对单相铁磁谐振电路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设ΔU(I)为回路压降和的绝对值,l1为电容的伏安特性UC(I);曲线l2为单电压互感器的电感的伏安特性UL(I);曲线l3为多电压互感器并联的等效电感L’的伏安特性UL′(I);曲线l4为ΔU(I)=|UL′(I)-UC(I)|;曲线l5为ΔU(I)=|UL(I)-UC(I)|。a1为多电压互感器并联运行时的稳定谐振点,a2为单电压互感器时的稳定谐振点,单电压互感器电感和多电压互感器并联两种情况下,稳定非谐振工作点b1和b2相近,从b1点到稳定谐振点a1比b2点到稳定谐振点a2所需的激发更小,所以多电压互感器并联系统比单电压互感器系统更容易发生铁磁谐振。
在背景技术部分中公开的以上信息只是用来加强对本文所描述技术的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背景技术中可能包含某些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并未形成在本国已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电网的接地装置、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处理器和接地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微电网的多个电压互感器并联产生铁磁谐振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微电网的接地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接地变压器;消弧线圈,与所述接地变压器和大地连接,所述消弧线圈的电感小于所述微电网中电压互感器的电感;第一断路器,分别与所述微电网和所述接地变压器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微电网的接地状态。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断路器,分别与微电网和主网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微电网的运行模式,所述运行模式包括并网模式和孤岛模式;控制器,与所述第一断路器和所述第二断路器通信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微电网的运行模式控制所述第一断路器通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8278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燃气轮机机匣气密性检测工装及检测方法
- 下一篇:一种光学稳定平台夹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