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水体水质智能在线实时监测分析管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84069.6 | 申请日: | 2020-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628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2 |
发明(设计)人: | 沈方园;田仁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立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18 | 分类号: | G01N33/18;G01N1/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725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数据 水体 水质 智能 在线 实时 监测 分析 管理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基于大数据的水体水质智能在线实时监测分析管理系统,包括水体区域划分模块、取样采集模块、水质参数检测模块、参数预处理模块、参数存储数据库、分析云平台和显示终端。本发明通过水体区域划分模块、取样采集模块和水质参数检测模块对河流水体区域进行划分、取样和水质检测,结合分析云平台对检测的水质参数进行分析,统计上游、中游和下游区域内的水质安全系数,实现了对河流水体水质的量化展示,便于管理人员根据水质安全系数了解河流污染的实际情况,为管理人员治理河流水体环境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该系统大大提高了对河水水质的监测与分析效率,为水环境的治理提供扎实的基础。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河水水质实时监测技术领域,涉及到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水体水质智能在线实时监测分析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水资源是人类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近年来随着水资源污染日益严重,水质监测作为水污染控制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其意义和作用也变得更加重要。
我国目前水质监测以人工监测方法为主,主要方法包括移动检测(手持式设备)与采样后进行实验室监测,不能实现实时在线监测的功能。此外,我国水环境检测的指标相对较少,不能准确的跟踪水环境的情况。由于技术的落后,存在检测点布设的不足,分布不均匀,管理不统一等问题,不能对数据实时进行采集,导致取样水体的检测数据准确性较低,无法可靠的反映河水安全性问题,而且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成本,效率低下,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设计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水体水质智能在线实时监测分析管理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水体水质智能在线实时监测分析管理系统,通过水体区域划分模块、取样采集模块和水质参数检测模块对整条河流区域进行划分、取样和水质检测,结合分析云平台对检测的水质参数进行分析,有效地解决了河流水域存在监测效率低以及可靠性差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水体水质智能在线实时监测分析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水体区域划分模块、取样采集模块、水质参数检测模块、参数预处理模块、参数存储数据库、分析云平台和显示终端;
取样采集模块与水体区域划分模块连接,水质参数检测模块与取样采集模块连接,参数预处理模块与水质参数检测模块连接,分析云平台分别与水体区域划分模块、参数预处理模块、参数存储数据库和显示终端连接;
水体区域划分模块用于对待检测河流的整个区域划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大区域,水体区域划分模块包括若干水流速度检测单元,水流速度检测单元采用流速传感器,分别检测三大区域的水体流速,根据三大区域内水体流速的不同,分别将上游区域划分成若干流速子区域,依次标记为1,2,...,a,...,b,将中游区域划分成若干流速子区域.依次标记为1,2,...,c,...,d,将下游区域划分成若干流速子区域,依次标记为1,2,...,e,...,f,将上游、中游和下游区域中的各流速子区域按其河水深度进行划分,其划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分别统计上游、中游和下游区域内各流速子区域的河水深度;
S2:将统计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区域内各流速子区域的河水深度都均匀等分成n段,每段深度所在的区域作为上游、中游和下游区域内各流速子区域对应的空间子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立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立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8406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下一篇:一种自动缠绕包装设备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