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检测耳罩材质的耳机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85681.5 | 申请日: | 2020-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335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8 |
发明(设计)人: | 杨宗旭;董佳祺 | 申请(专利权)人: |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1/10 | 分类号: | H04R1/10;H04R29/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87 | 代理人: | 梁馨怡 |
地址: | 266104 山东省青岛***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 耳罩 材质 耳机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检测佩戴方式的耳机和检测耳罩材质的耳机,其中,检测佩戴方式的耳机包括:主体,主体内设有控制模块和扬声器,控制模块和扬声器连接;第一耳塞,第一耳塞与主体可拆卸连接,第一耳塞用于插接于耳道;第二耳塞,第二耳塞与主体可拆卸连接,第二耳塞用于插接于耳道;感应件,感应件设于主体上,且感应件与控制模块连接;被感应件,被感应件设于第一耳塞或第二耳塞上;其中,第一耳塞的入耳深度和第二耳塞的入耳深度不同,且设有被感应件的耳塞与主体连接时,被感应件位于感应件的感应范围内。本发明技术方案能够识别检测不同的佩戴方式以及不同的耳罩材质,便于后续不同音效和功能的实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音频输出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检测佩戴方式的耳机和检测耳罩材质的耳机。
背景技术
耳机是一种电声转换器件,工作时需要佩戴在人体的耳部,接收媒体播放器或接收器输出的电信号,然后将电信号转化成可以听到的音波,利用贴近耳朵的扬声器传送至佩戴者的耳道,实现音频播放功能。
随着耳机类产品的发展,其种类日益多样化,一般可将耳机类产品分为入耳式和头戴式两种。其中,入耳式耳机按照入耳结构的不同,又可分为入耳式(全入耳式)和半入耳式两种形态。两者各有所长,也各有缺陷。入耳式耳机因其紧密的佩戴,可以更好的隔绝外部噪声,有利于主动降噪和保证低频强度,但其佩戴舒适性较差,容易引起用户的佩戴不适。与之相反,半入耳式耳机则可以保证良好的佩戴舒适性,可以实现长时间无感佩戴,但其无法有效地隔绝外界噪声,不利于主动降噪的实现,且低频也会泄露较大的能量。其中,针对头戴式耳机类产品,按照耳罩材质的不同,头戴式耳机又可分为皮质耳套的耳机和布料耳套的耳机。
目前,鲜有可以同时兼容入耳和半入耳设计的入耳式耳机类产品,以及兼顾皮质耳套和布料耳套的头戴式耳机类产品,或者需要较为复杂的声学泄露检测算法来判定佩戴方式(入耳或是半入耳)和耳罩材质(皮质耳套或是布料耳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检测佩戴方式的耳机和检测耳罩材质的耳机,旨在识别检测不同的佩戴方式以及不同的耳罩材质,便于后续不同音效和功能的实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检测佩戴方式的耳机,包括:主体,主体内设有控制模块和扬声器,控制模块和扬声器连接;第一耳塞,第一耳塞与主体可拆卸连接,第一耳塞用于插接于耳道;第二耳塞,第二耳塞与主体可拆卸连接,第二耳塞用于插接于耳道;感应件,感应件设于主体上,且感应件与控制模块连接;被感应件,被感应件设于第一耳塞或第二耳塞上;其中,第一耳塞的入耳深度和第二耳塞的入耳深度不同,且设有被感应件的耳塞与主体连接时,被感应件位于感应件的感应范围内。
可选地,感应件为霍尔传感器,被感应件为磁体。
可选地,主体上设有限位件,第一耳塞和第二耳塞上设有定位件,且定位件与限位件适配;第一耳塞/第二耳塞与主体连接时,定位件与限位件对接,且第一耳塞或第二耳塞上的被感应件与感应件正对。
可选地,限位件和定位件二者中,其一为凸块,另一为凹槽。
可选地,主体上设有出音管,第一耳塞和第二耳塞上设有出音孔,且出音孔与出音管适配;出音管呈非对称形状。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采用在主体上设置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耳塞和第二耳塞,且第一耳塞和第二耳塞的入耳深度不同,主体上设有与控制器连接的感应件,第一耳塞和第二耳塞二者之一设有被感应件。当设有被感应件的耳塞与主体连接时,感应件会产生感应,当无被感应件的耳塞与主体连接时,感应件不会产生感应,因此,控制模块可以通过感应件的感应变化区分出是第一耳塞还是第二耳塞安装在主体上,从而实现对不同佩戴方式的识别检测,以进行相应的音频控制操作,便于后续不同音效和功能的实现。本发明通过感应件和被感应件的配合来识别不同的佩戴方式,其识别的响应速度快、准确度高,附加成本极低,且不影响产品原有的ID和外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歌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歌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8568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