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提高车门开闭品质的车窗控制系统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92309.7 | 申请日: | 2020-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489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2 |
发明(设计)人: | 刘杨胜;郭钢;熊建华;黄杨;何礼;傅文丰;唐屈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23 | 分类号: | B60R16/023;E05F15/70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1 | 代理人: | 郭云 |
地址: | 40226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提高 车门 开闭 品质 车窗 控制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提高车门开闭品质的车窗控制系统和方法,包括车身控制模块和车窗控制器,当车门开启时,车身控制模块检测到车门的开启信号,并将开启信号传递给对应的车窗控制器从而控制车窗下降预设距离d;当车门关闭时,车身控制模块检测到车门的关闭信号,将关闭信号传递给对应的车窗控制器,从而控制车窗完全关闭。本发明通过控制车窗升降以降低关门的难度,提高了车门开闭品质;且车外噪音不能由导风口处传入车内,提升整车NVH性能;关门瞬间,无导风口叶片抬起后回落时的拍打声,提升关门声音品质;消导风口、隔音罩、吸音棉,使得车零部件数量减少、重量降低,降低了成本,同时减少装配工序,提升整车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提高车门开闭品质的车窗控制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不再是奢侈品,已经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人们不仅对汽车的价格和性能的需求在提高,也在对汽车的细节方面越来越重视,例如汽车的使用舒适度。
车门作为汽车的重要组成部件,开关车门的手感对人们的体验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车内外的压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导致需要用较大的力量关闭车门,但车门在关闭过程中的速度变化不均匀,从而使得车门重重撞击在框架上,造成车体震动,带来不良体验。
现有技术中为解决车门关闭时需要较大力量的问题,提升车门开闭品质,车辆一般增加导风口(部分车辆还增加隔音罩、吸音棉优化NVH性能),在车门关闭的瞬间,车内气流可由导风口排出,从而减小关门时的气流阻力,改善车门关闭速度,提升车门关闭品质。但车外噪音易由导风口处传入车内,影响整车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舒适性)性能;在关门瞬间,导风口叶片抬起后回落时有拍打声,影响关门声音品质;另外,导风口、隔音罩、吸音棉的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汽车车门关闭困难和影响关门声音品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提高车门开闭品质的车窗控制系统和方法,通过控制车窗的升降,替代导风口减少车内空气阻力,优化车门关闭速度,解决车门关闭困难和影响关门声音品质问题,提升车门开闭品质和整车NVH性能,同时降低整车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提高车门开闭品质的车窗控制系统,包括车身控制模块和车窗控制器,车身控制模块和车窗控制器双向连接;
所述车身控制模块,用于检测车门的开闭信号,并将开闭信号传输到车窗控制器;车窗控制器,用于根据车门的开闭信号调节车窗的升降。
优选的,所述车窗控制器包括左前车窗控制器、右前车窗控制器、左后车窗控制器以及右后车窗控制器。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提高车门开闭品质的车窗控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车门开启时,车身控制模块检测到车门的开启信号,并将开启信号传递给对应的车窗控制器,从而控制车窗下降预设距离d;
S2:车门关闭时,车身控制模块检测到车门的关闭信号,将关闭信号传递给对应的车窗控制器,从而控制车窗完全关闭。
优选的,所述预设距离d为40mm。
优选的,所述车身控制模块通过LIN网络将车门开启信号和关闭信号传递到车窗控制器。
优选的,还包括S3,
S3:车身控制模块检测到车门的关闭信号时,判断同一车门是否有开启信号;如果有,则将关闭信号传递至对应的车窗控制器,从而控制车窗关闭;如果没有,则不会将关闭信号传递至对应的车窗控制器,以避免误关车窗。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未经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9230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