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中通天线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99805.5 | 申请日: | 2020-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036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石鹏;罗烜;周锐;崔易彧;郭凡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天锐星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1/00 | 分类号: | H01Q1/00;H01Q1/32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刘曾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中国(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天 | ||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中通天线,涉及天线技术领域,该动中通天线包括天线框架、天线本体和多个散热齿,天线本体容置在天线框架内,天线框架上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多个散热齿设置在天线框架内并与天线本体连接,相邻的两个散热齿之间形成散热流道,每个散热流道的两端分别与进气口和出气口连通,进气口还设置有整流前唇,整流前唇部分遮挡进气口,以对进入进气口的气体进行整流。通过在天线进气口位置设置一个整流前唇,使得气体在流道内流动时产生的附着层厚度大大降低,降低热阻并提高换热效率。同时,通过整流前唇的扰动,使流道内气体转变为湍流,进一步降低附面层厚度,提高热交换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天线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动中通天线。
背景技术
常规的车载平板相控阵天线散热齿片通常为平板外形,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会在天线表面产生厚度很厚、速度梯度很大的附面层,部分区域风速甚至接近于零,造成很高的热阻,影响整体散热能力。特别是在大功率天线时,会更容易造成阵面温差过大,影响整机射频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包括,提供了一种动中通天线,其能够降低附面层的影响,提高热交换效率,解决车载动中通天线在汽车行驶时的散热较差的问题。
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动中通天线,包括天线框架、天线本体和多个散热齿,所述天线本体容置在所述天线框架内,所述天线框架上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多个所述散热齿设置在所述天线框架内并与所述天线本体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齿之间形成散热流道,每个所述散热流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连通,所述进气口还设置有整流前唇,所述整流前唇部分遮挡所述进气口,以对进入所述进气口的气体进行整流。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整流前唇设置在所述进气口的一侧边缘,并向着所述进气口的另一侧边缘凸起,所述整流前唇的凸起表面呈弧面。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天线框架靠近所述进气口的一端设置有导流前额板,所述整流前唇设置在所述导流前额板的边缘,且所述导流前额板沿着进气方向宽度逐渐增大。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前额板呈梯形或弓形。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天线框架包括顶板和风道盖板,所述天线本体设置在所述顶板上,所述风道盖板盖设在所述顶板上,并与所述顶板围设形成散热空腔,所述散热空腔同时与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连通,多个所述散热齿并列设置在所述散热空腔内。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天线框架还包括整流底板,所述整流底板盖设在所述顶板上,并靠近所述进气口设置,所述整流底板与所述顶板围设形成整流空腔,所述整流空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气口和所述散热空腔连通,以使由所述进气口进入的空气依次通过整流空腔和所述散热空腔,且所述整流空腔的流通面积大于所述散热空腔的流通面积。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整流底板与所述顶板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风道盖板与所述顶板之间的间距。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整流底板的边缘与所述顶板的边缘之间形成所述进气口,且所述整流底板的边缘还设置有导流斜面。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风道盖板靠近进气口的一端的宽度大于远离所述进气口的一端的宽度,所述顶板靠近进气口的一端的宽度大于远离所述进气口的一端的宽度,且所述顶板的形状与所述风道盖板的形状相适配。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风道盖板包括一体设置的第一盖板部和第二盖板部,所述第一盖板部靠近所述进气口设置,且所述第一盖板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盖板部的宽度,所述顶板的形状与所述第一盖板部和所述第二盖板部相适配。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天锐星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天锐星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9980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振动能量收集发电装置
- 下一篇:散射信号的目标体检测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