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心阶梯轴双轴颈及过渡圆角同时淬火感应器及淬火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00968.0 | 申请日: | 2020-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090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发明(设计)人: | 孙超;王达鹏;马廷涛;陈博;吴宁;姜波;郭鑫;孙冠男;左伟民;孙小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1/667 | 分类号: | C21D1/667;C21D1/10;C21D9/00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朱世林;刘玉凡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心 阶梯 轴颈 过渡 同时 淬火 感应器 方法 | ||
1.一种空心阶梯轴双轴颈及过渡圆角同时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由导电回路、主喷水圈以及辅助喷水圈构成;
所述导电回路、主喷水圈以及辅助喷水圈经绝缘处理后,以尼龙螺栓(11)和黄铜螺母(10)紧固在一起;
其中,所述导电回路由第一环状有效圈(1)、第二环状有效圈(2)、短路管(18)、2个汇流管(9)、2个过渡管(17)、冷却水管接头(7)、2个接触板(8)、喷水圈固定板(14)经铜钎焊组成;
所述主喷水圈由第一环状淬火喷水圈(3)、淬火水管接头Ⅰ(5)、第一喷水圈(3)的连接板(12)经铜钎焊组成;
所述辅助喷水圈由第二环状淬火喷水圈(4)、淬火水管接头Ⅱ(6)、第二喷水圈(4)的连接板Ⅱ(16)经铜钎焊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心阶梯轴双轴颈及过渡圆角同时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地,所述导电回路、主喷水圈以及辅助喷水圈是以绝缘板Ⅰ(13)和绝缘板Ⅱ(15)进行绝缘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心阶梯轴双轴颈及过渡圆角同时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状有效圈(1)的截面为矩形,用于加热Ф70轴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心阶梯轴双轴颈及过渡圆角同时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环状有效圈(2)的截面为一近似平行四边形,位于第一环状有效圈(1)的上方,其中的圆环内锐角与零件的圆角相邻,用于加热Ф55轴颈及Ф70轴颈的轴肩端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心阶梯轴双轴颈及过渡圆角同时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状淬火喷水圈(3)的截面为矩形,长度方向平面与轴线之间成锐角,内侧锥面向下倾斜,位于第一环状有效圈(1)的外侧,其中的喷水孔分布在内侧圆锥面上,对应圆角方向,用于圆角及连续加热淬火过程中的强制冷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心阶梯轴双轴颈及过渡圆角同时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环状淬火喷水圈(4)的截面为矩形,位于第一环状有效圈(1)下方,其中的喷水孔分布在内圆周上,与轴线垂直,用于Ф70轴颈以及进行连续加热淬火过程的补充冷却与保护,避免已完成淬火组织转变部位产生回火现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心阶梯轴双轴颈及过渡圆角同时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状有效圈(1)、第二环状有效圈(2)、第一环状淬火喷水圈(3)和第二环状淬火喷水圈(4)保持同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心阶梯轴双轴颈及过渡圆角同时淬火感应器的淬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将待处理零件加平衡重后轴颈部分朝上放置在机床下顶尖的夹具上,按启动按钮,待处理零件开始旋转;
B、待零件旋转数秒确认正常后,感应器以2400~3600mm/min速度移动到静止预热位置,加热1.5~2秒,停加热2~3秒,再加热0.8~1.2秒后,以160~200mm/min速度移动到圆角静止加热位置;
C、圆角处静止加热6~8秒后,淬火水开始喷水,同时感应器以3000~5000mm/min速度快速向上移动至第二段静止加热位置,加热0.8~1.2秒;
D、感应器以160~240mm/min速度移动至淬火区的结束位置,停止加热,同时感应器以3000~5000mm/min速度快速向上移动至静止喷水位置,喷水30~40秒,喷水停止,零件旋转停止;
E、感应器以3000~5000mm/min速度快速向上移动至方便上下零件的位置,将零件从机床的下顶尖上取下,放置在料架,完成全部感应淬火过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空心阶梯轴双轴颈及过渡圆角同时淬火感应器的淬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所述感应器向上移动8~12mm至第二段静止加热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空心阶梯轴双轴颈及过渡圆角同时淬火感应器的淬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所述感应器向上移动8~12mm至静止喷水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00968.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