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土栽培的楠竹种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01605.9 | 申请日: | 2020-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144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5 |
发明(设计)人: | 欧华元;温声仁;欧光海;邹友谊 | 申请(专利权)人: | 怀化市洪江区桦裕竹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31/00 | 分类号: | A01G31/00;C05G3/00;C05G5/20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善权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60 | 代理人: | 黄鹏飞 |
地址: | 4182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土栽培 种植 方法 | ||
本发明的无土栽培的楠竹种植方法,包括母竹培养步骤和幼竹培养步骤,母竹培养具体包括:A1、长方体的容器中放置陶粒;A2、挖取完整的鞭芽及鞭根,并放置于步骤A1中的容器中;A3、向步骤A2中放置有楠竹的容器中加入母竹培养营养液以完全浸泡楠竹的鞭根,每隔7天更新营养液1次,待竹笋长出并展开新叶后,每隔2天向叶面喷水;幼竹培养具体包括:B1、待竹笋长至高1.5‑2m时,向容器中加入幼竹培养营养液,每隔7天更新营养液1次;B2、每日光照10‑14小时,向容器中添加陶粒。本发明建立了楠竹的无土栽培体系和无土栽培的种植方法,可满足楠竹全生长周期的营养需求;为楠竹栽培提供了新途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林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土栽培的楠竹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楠竹,拉丁名为Phyllostachyspubescens,属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又名毛 竹或茅竹,自然分布多在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具有高强光照的亚热带季风气 候区域。楠竹在我国分布广、面积大,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调节局部气候, 净化空气。楠竹的生产速度快、生长周期短,单位产量很高。而且楠竹竹竿的 材质坚韧,富有弹性,大量用于建筑、农用、家具制作和生活用品等,具有很 高的经济价值。楠竹还能生产出竹炭、竹醋液、竹叶提出物、竹质纤维等诸多 产品。竹笋的味道鲜美,含有丰富的营养,作为菜肴亦产生了较大的经济价值。
无土栽培以水作为主要介质,并根据植物的成长周期添加必要的营养液, 供植物生长所需。无土栽培可人为控制营养液中的盐分、养分、溶解氧、酸碱 度和温度等环境等,广泛的应用在蔬菜、花卉栽培中。对不同植物需要研究其 生长周期所需的营养液配方的选择是无土栽培成功的关键。由于楠竹是通过竹 鞭进行繁育,且生长周期比常见的蔬菜和花卉的长,因此其无土栽培技术存在 较大困难,目前还没有关于楠竹无土栽培的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无土栽培的楠竹种植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缺少 楠竹无土栽培技术实际应用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无土栽培的楠竹种植方法,包括母竹培养步骤和幼竹培养步骤,所述 母竹培养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A1、长方体的容器中放置四分之一体积到二分之一体积的陶粒;
A2、从楠竹苗圃地中于春季2~3月竹笋出土前,挖取完整的鞭芽及鞭根, 并放置于步骤A1中的容器中,每个容器放置一丛楠竹;
A3、向步骤A2中放置有楠竹的容器中加入母竹培养营养液以完全浸泡楠 竹的鞭根,每天定时向培养液中通气,并每隔7天更新营养液1次,待竹笋 长出并展开新叶后,每隔2天向叶面喷水;
所述幼竹培养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B1、待竹笋长至高1.5-2m时,向容器中加入幼竹培养营养液,每天定时向 培养液中通气,并每隔7天更新营养液1次;
B2、保持每日光照时间10-14个小时,并根据幼竹的生长高度向容器中添 加固定幼竹的陶粒。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所述母竹培养营养液的配方 为改良的Hoagland营养液,具体包括:四水硝酸钙0.95g/L、硝酸钾0.5g/L、 硝酸铵0.08mg/L、磷酸二氢钾0.14g/L、硫酸镁0.49g/L、铁盐溶液2.5ml/L、 微量元素液5ml/L,pH值为6.0。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所述铁盐溶液的具体配方为: 七水硫酸亚铁2.78g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3.73g溶于蒸馏水500ml, pH值为5.5;所述微量元素液的具体配方为:碘化钾0.83mg/l、硼酸6.2mg/L、 硫酸锰22.3mg/L、硫酸锌8.6mg/L、钼酸钠0.25mg/L、硫酸铜0.025mg/L、氯化 钴0.025mg/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怀化市洪江区桦裕竹业有限公司,未经怀化市洪江区桦裕竹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0160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